赤子無敵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一路高歌猛進(jìn),經(jīng)濟總量增加,人民生活改善,舉世公認(rèn),不容置疑。然而,時勢變遷,喜中有憂,憂且甚殷,此亦未可等閑視之者也。宏觀而言,由于片面強調(diào)經(jīng)濟效益,對自然資源進(jìn)行掠奪性開發(fā),造成了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急劇惡化,致使環(huán)境污染,天災(zāi)頻發(fā)。中觀而言,由于社會財富分配不公,貧富懸殊有如天壤之別,造成了各種利益集團(tuán)之間的嚴(yán)重對立,致使社會沖突加劇,人禍時聞。微觀而言,由于社會生存競爭加劇,物欲橫流而世風(fēng)不古,造成了人們身心之間的嚴(yán)重失衡,致使自我迷失,是非不辨,不知所向,自招其禍,乃至自速其亡。處此環(huán)境之中,如何逢兇化吉,怎樣自我保護(hù),便成了一個嚴(yán)重的問題。
其實,關(guān)于這個問題,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已經(jīng)有過明確的結(jié)論。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由此可見,老子是十分重視人的生命的,并且他反復(fù)告誡人們珍惜生命、善待自我,成為“善攝生者”。
善攝生者兕虎不遇,甲兵不避,玄乎其神,豈不荒誕?然而,究其根本,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可以無敵也。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含德之厚,赤子無敵,何以致之,要妙有三:一曰善,二曰明,三曰柔。
善者,出以善心、關(guān)愛生命、善懷萬物之謂也。老子以為,“道者萬物之奧”。道在人世間之表現(xiàn)為德,它具體體現(xiàn)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普遍認(rèn)同并共同遵守的生活理念和行為規(guī)范。善乃德之根本與核心之所在,故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鄙仙浦耍粌H要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特別是要善待那些不善者?!吧普?,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币粋€人善待自己,不與自己為敵,自然心中無敵;一個人善待他人,不與他人為敵,他人亦不會與之為敵;一個人不與天地為敵,天地自然不會與之為敵。含德之厚,心底無私,天廣地闊,萬物祥和。以此而言,赤子無敵,絕非虛言。
明者,俯仰天地、體察人情、知己知彼、見微知著、相機而動之謂也。出以善心,善待萬物,絕非遇事消極等待,聽任命運擺布,而是要審時度勢,相機而動。凡事利弊相依,得失相存,大小相較,遠(yuǎn)近相形。取舍之際,人貴有自知之明。遇事若能謙卑為懷,量力而行,必定有所成就。反之,人無自知之明,必定目空一切,輕舉妄動。長此以往,未有不招災(zāi)引禍、自取其咎者也。故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敝瞬灰祝灾y。兩者相較,老子更強調(diào)自知之明,即一個人對自己要有客觀而正確的評價。只有自知,才能自勝其難;只有知足常樂,才能長生久視;只有不失其所且有志而強行,才能創(chuàng)造生命之輝煌。
柔者,守弱避強、以柔克剛之謂也。大凡人生之成功,無不善于處理一系列紛繁復(fù)雜的矛盾。這些矛盾包括有與無,多與少,利與害,大與小,高與低,強與弱,富與貧,貴與賤,親與疏,入世與出世等種類。身處諸多矛盾之中,面臨重重迷茫困厄之時,如何逢兇化吉、轉(zhuǎn)危為安?其最佳方法唯有守弱避強、以柔克剛。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庇衷唬骸叭酥踩崛?,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比踔阅軌騽購姡嶂阅軌蚩藙?,其因何在?蓋以其新而充滿生機,以其弱而招致同情,以其柔而避讓兇險,以其含德之厚而天下無敵也。
(原載《南方日報》,2010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