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讀時代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北大,學術壓過一切,文學創(chuàng)作只是少數人的邊緣化的勞作,風氣已很不同于“五四”時期了。有學者已說,蔣夢麟出任北大校長后,文學社團的活動就蕭條起來了,這是對的。張中行是有藝術天賦的人,但大學似乎并未激發(fā)他的這一潛質,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面未被調動出來,他反而轉到故紙堆里去了。那時的北大有幾個文學社團,搞創(chuàng)作的也有一些人,他的上下屆同學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都是當時的活躍人物,可是那些熱鬧的文學活動里幾乎找不到張中行的影子。對熙熙攘攘的熱鬧,他的興趣是寡然的。
也許是專業(yè)選擇的緣故,外文系的文學熱情,當時就高于中文系。比如1931年法文系主任梁宗岱,因詩學理論而引人注意,一時有諸多的追隨者。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雖不在一個系里,但都是外國文學的愛好者。比如象征主義問題、唯美主義等等,都吸引著他們。何其芳辦過《紅砂磧》,李廣田辦過《牧野》,都是同人小刊物。但這些都沒有進入張中行的視野,或者說是沒有激起他的熱情,同時,北大散落的幾個左翼社團也和他沒有什么聯系,在他的記憶里,這些似乎從未出現。1931年的開拓社、1933年的流水社、1934年的未央社,都是具有左翼色彩的社團,張中行與他們的關系,顯然是冷淡的,或者說他是無意于此的。在他的回憶錄里,幾乎看不見對這些激進群體的留意。因為那時他對學術的熱情,遠遠超過了文學和政治。也因為這樣,他成了那時大學理念的受益者。一生遠離熱鬧的中心,也始于大學時代的經驗。
文學社團的青年一般有兩個傾向:一是唯美主義,花鳥草蟲、愛呀、怨呀等等;二是政治意識,和激進的勢力聯在一起。唯美的人,搞不好要吟風弄月,矯揉做作是不可免的。張中行厭惡這些,對過分抒情的樣子不屑一顧。而對那些激進的熱血同學,他也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那些轟轟烈烈的口號和理論,很難喚起他的神思。他的這種狀態(tài),在當時有多少同類,現在已不好猜測。但他思想里有沉穩(wěn)的和暮氣的因素,也是顯然的。左翼文化和唯美主義有時是個雙胞胎。他在當時也許還不能看清這一點,但到后來,就越發(fā)清楚了。
北大四年,成了他一生說不完的話題??偟恼f來,他感懷的主要是自由與寬容的精神。沒有條條框框,老師對學生的大度,考試的寬容,教學的深刻與有趣等,都是后來的歲月少有的。關鍵是沒有強迫大家信仰什么,而是以松散的心,浸泡在知識的世界,又沒有貴族的架子,敞開大門,與人平等地交流。在中國教育史上,實在是開了好頭。他寫道:
北大的更大的自由與寬容的現象是,對校外人的門戶開放,即非本校師生也可以隨意走入某教室聽課。據我所知,對于非校內人,不掏學費入教室聽課,學校并沒有容許或不容許的規(guī)定,事實是容許,這只能是在北大,學術自由的風太硬,本位主義的小家子氣就不能有存身之地了。若然,這種現象,也許在民初就司空見慣了吧?且說我入學的那幾年,自己親見,以劉半農先生的“古聲律學”為例,每次上課都有十幾個人聽,到學期考試才知道,選這門課的只我一個人。還有更離奇的,是抗戰(zhàn)勝利后,學校由昆明回來,梁思成先生開“中國建筑史”課,曹君家琪約我去聽最后一次的雜建筑,記得用幻燈介紹,有橋、塔、花園等。講完,梁先生征求如何考的意見,沒有人回答。最后弄明白,原來堂下坐的二十幾人都是旁聽的。學校開課,如此容忍,也許太過了嗎?至少我的私心所愿,是母校永遠這樣大大方方的才好??上r移則事異,過去的就永遠過去了。(《流年碎影?自由與寬容》)
讀過這段文字,就可知道,那時北大學生選擇什么,不選擇什么,都是自由的。沒有人強加給人異樣的東西。他在那時,安于默默地與經典著作對讀,不和世風為伍,實在是校園環(huán)境的作用。各自沿著自己的路走,又不排斥別人的選擇,也正是胡適主張的自由與寬容意識使然吧。
青年時期不激進,又遠離文學,后來的路一定是學者式的。那時候他讀書,是把學術與文學并列的。學術里有文學,文學也屬于學術的流光。若是看他的老師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寫作,就能感到,文學和思想,怎么能分開呢?而從另一個層面講,學術更能滋潤人心,精神的盤詰比詩意的流動更顯智慧。我們從他對北大學術空氣的津津樂道里,就可以體味到這些。周作人、胡適的態(tài)度,也是如此。學院派理念其實一直看輕創(chuàng)作,直到現在,依然沒有多少改變。
張中行遠離文學還有一個原因,是知的困惑要深于情的困惑。情的問題,古人已有詩文為之,佳作亦多,可以找到釋放的出口。但知性的難題,沒有深的修養(yǎng)不能解決。所以他從希臘和英、法兩國的哲人書籍里,得到了不少的慰藉,先秦諸子也讓他心動??墒菤W美印象派的詩句、戲劇,似乎不能滿足他的需要。我看他那時關注的文化現象,便猜測他是個很有哲學趣味的人,對邏輯、宗教是敏感的。正因此,他深入到精神現象的里層,思維被旋轉的東西所吸引。在后來的寫作中,此優(yōu)長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難怪季羨林稱他為超人、至人,也許是超邁的氣象征服了世人的原因,此外,我們真的找不到其他的理由了。
文人氣與文人腔,在京派文人那里是看不慣的。周作人就討厭文學里的過于抒情,把文字搞得那么甜蜜,就與神思遠了。文學的高境界,是于不動聲色里飄出妙意,平實與直白也有美的東西在。汪曾祺先生晚年和我聊天,就譏諷五六十年代的散文的抒情調,有肉麻的地方。此意與張中行同。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怪現象,從文學到文學的人,最后沒有什么好文章,太雕琢和文人調。倒是搞學問的人,如錢鐘書、楊絳等人,偶一出筆,就氣象不俗,有情思和理趣。張中行是從學問而入文學的,那些散文都是不經意間的偶得,可是我們反而覺得那是文學。而幾十年間在文學圈里混的所謂作家,倒似乎和文學沒有什么關系了。
我注意到,他對北大的幾個同學也有微詞的時候,比如對何其芳,就不太喜歡。道不同是一個原因,因為一個革命,一個不革命。另外一個因素是,何其芳的文字是甜的,被情緒驅趕,狂熱的地方也有??墒菑堉行杏X得,精神被宗教式的東西裹持,就不免淺,是匍匐在前人的軀體上的,玩的不過是小玩意。與哲學相比,文學易讓人陷在情的井里,從情感到情感,是解決不了靈魂的問題的。所以張中行要追問生命的原態(tài),時空里的有限性在哪里。人只有對無限的時空發(fā)出自己的追問的時候,才能接近靈魂。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而心靈卻有穿越它們的可能。這樣的惶惑里的穿越,也許就有文學的本真吧?可以說,他只是在這個層面上,接近了所謂的文學。而一旦進入其間,身邊的各類大小作家,就不能不刮目相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