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jié) 律詩的對仗

中國古典詩歌寫作 作者:經(jīng)本植 著


第四節(jié) 律詩的對仗

對仗也稱“屬(zhǔ)對”。唐代宮廷中的儀仗兩兩相對,所以也把兩兩相對的對偶句稱為“對仗”。

形成對仗的根本原因在于漢語自身具備的特點。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和雙音節(jié)詞為主,便于在詩文中排列整齊,形成對仗,從而使詩文具有一種整齊美。唐代詩歌的對仗上承六朝駢文的駢偶之風(fēng),而又有所發(fā)展變化。

一、律詩對仗的位置

四聯(lián)的五律和七律一般要求中間兩聯(lián)(頷、頸兩聯(lián))對仗,這是普遍規(guī)律。此外還有在中二聯(lián)對仗之外,首聯(lián)也用對仗的。如:

杜甫《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海內(nèi)風(fēng)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珩R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或者在中二聯(lián)對仗之外,還在尾聯(lián)用對仗的。如:

李嶠《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yīng)制》:

主家山第接云開,天子春游動地來。羽騎參差花外轉(zhuǎn),霓旌搖曳日邊回。還將石榴調(diào)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鸞輅已辭烏鵲渚,簫聲猶繞鳳凰臺。

清沈德潛評點此詩說:“初唐每多對結(jié)?!?sup >[60]即指以對仗作結(jié)。

也有一些律詩只在第三聯(lián)用對仗。如:

李白《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托南戳魉?,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說:“三、四語多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必有不得不散之勢乃佳?!边@種頷聯(lián)不用對仗的律詩,常在首聯(lián)用對仗。前人稱首聯(lián)用對仗的為“偷春體”[61],意謂似梅花偷春色而先開。如:

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沈氏又說此詩:“三、四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須整齊?!?sup >[62]

全篇用對仗或全篇不用對仗的律詩均屬例外。前者如:

杜甫《登高》: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沈氏說:“八句皆對,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fù)用韻,格奇而變?!?sup >[63]后者如:

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沈氏說:“不用對偶,一氣旋折,律詩中有此一格?!?sup >[64]

總的說來,四聯(lián)律詩的對仗通例是用于頷頸兩聯(lián),而尤以頸聯(lián)的對仗偏嚴(yán)求工。

排律除首尾兩聯(lián)外,中間各聯(lián)均須對仗。絕句的對仗則較自由:可不用,可全用,也可只用于一聯(lián)。明人吳訥《文章辨體?外集》卷首序題“絕句”下引《詩法源流》云:“絕句者,截句也;后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前四句;前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后四句;皆對者,是截中四句;皆不對者,是前后各兩句。”

二、對仗的要求

1.詞性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虛詞對虛詞。如唐玄宗李隆基《經(jīng)魯祭孔子而嘆之》: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地猶鄒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dāng)與夢時同。

頷聯(lián)“地”對“宅”,名詞;“猶”對“即”,副詞;“鄒氏”對“魯王”,名詞;“邑”對“宮”,名詞。頸聯(lián)“嘆”對“傷”,動詞;“鳳”對“麟”,名詞;“嗟”對“怨”,動詞;“身”對“道”,名詞;“否(pǐ)”對“窮”,形容詞。

古人并無明確的詞性觀念,卻有直感上的區(qū)分。因此這種對詞性的區(qū)分往往是從詞在句中的作用而定的。如李商隱《無題》頸聯(lián):“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薄暗笔歉痹~,“應(yīng)”是助動詞,它們都與下面的動詞相結(jié)合,所以可以相對;“改”是動詞,“寒”是形容詞,它們在上下兩句中分別充當(dāng)“云鬢”和“月光”的謂語,所以可以相對?!扮R”用為動詞,指照鏡,故可與動詞“吟”對。

2.義類相對:相對的詞屬于同一個意義范疇或類別,如天文、地理、人事、行為、植物、動物、器物、顏色、數(shù)目、方位等。“義類”主要是就實詞而言,虛詞則無此劃分。如(皆只出中二聯(lián)):

司空曙《賊平后送人北歸》:

他鄉(xiāng)生白發(fā),舊國見青山。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guān)。

“鄉(xiāng)”“國”,地邑對;“白”“青”,顏色對;“月”“星”,天文對;“壘”“關(guān)”,設(shè)施對。

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姓”“名”,人事對;“驚”“憶”,心理對;“初”“舊”,時間對;“海”“天”,自然對。

白居易《宴散》:

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

“院落”“樓臺”,建筑對;“暑”“秋”,季節(jié)對;“蟬”“雁”,動物對。

楊巨源《送澹公歸嵩山龍?zhí)端略岜編煛罚?/p>

雙樹為家思舊壑,千花成塔禮寒山。洞宮曾向龍邊宿,云徑應(yīng)從鳥外還。

“雙”“千”,數(shù)目對;“樹”“花”,植物對;“壑”“山”,地理對;“龍”“鳥”,動物對;“邊”“外”,方位對。

杜甫《絕句四首》之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兩”“一”,數(shù)目對;“黃”“白”,顏色對;“鸝”“鷺”,禽鳥對;“翠”“青”,顏色對;“窗”“門”,居室對;“西”“東”,方位對;“千”“萬”,數(shù)目對。

要在對仗中做到每一字(詞)義類都相同是不大容易的,只要多數(shù)相對的字或句中主要的字義類一致就行。義類的范圍也可大可小,如杜甫上首絕句“鸝”“鷺”相對,是禽鳥對,范圍較?。欢厦嫠龡罹拊吹脑娨浴褒垺薄傍B”相對,是動物對,則范圍較大。還有以動物對植物的,如杜甫《春望》:“感時濺淚,恨別驚心。”則是范圍更大的生物對了。

律詩相對仗的兩句句法結(jié)構(gòu)一般也相同,但只要做到字面相對,句法結(jié)構(gòu)不太一致也是允許的。這是律詩的對仗與六朝后期的駢文講求的駢偶不完全相同之處。如王維《過香積寺》: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從句法關(guān)系上看,上句“人徑”是“無”的賓語,而下句“何處”是“鐘”(用成動詞,指響起鐘聲)的狀語。又如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游》:“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薄昂翁帯笔瞧Y(jié)構(gòu),“向人”是動賓結(jié)構(gòu)。但是,“何”“向”以及如上王維詩中的“無”等字,古人視為“虛字”,可以構(gòu)成對仗??梢娋浞ńY(jié)構(gòu)不大一致的對仗,要能夠字面上相對,就須做到詞性相對(如“人”、“處”同為名詞;王維詩中的“鐘”意義上是動詞,但字面上可作名詞而與名詞“徑”相對);或者須做到意義相對,如劉長卿詩中“沒”為謂語,“空”為狀語,但義類相關(guān)(“沒”為掩沒不見,“空”為空自),故可以構(gòu)成對仗。

宋代以后,律詩的對仗逐漸趨向于要求結(jié)構(gòu)也完全一致。清人袁枚《隨園詩話》卷二說:“尹文端公(按,指清人尹繼善)論詩最細(xì),有差半個字之說。如唐人‘夜琴知欲雨,晚簟覺新秋’,‘新秋’二字,現(xiàn)成語也;‘欲雨’二字,以‘欲’字起‘雨’字,非現(xiàn)成語也,差半個字矣。以此類推,名流多犯此病。必云‘晚簟恰宜秋’,‘宜’字方對‘欲’字?!?sup >[65]尹氏之所以認(rèn)為“差半個字”,就因為“欲雨”與“新秋”結(jié)構(gòu)不一致。“欲雨”是“將要下雨”,與改后的“宜秋”可以相對。因為古人視“欲”“宜”為虛字[66],“雨”“秋”又都是表示氣候和時令的(“雨”兼有名詞和動詞兩種用法,可與“秋”的名詞詞性相對),而他說“名流多犯此病”,正可見律詩的對仗本不求句法結(jié)構(gòu)的完全一致。當(dāng)然,律詩對仗句中句法結(jié)構(gòu)完全一致的占多數(shù),特別是頸聯(lián)的對仗尤工穩(wěn)。關(guān)于這一點,下面還要涉及,這里就不多舉例了。

這里也順帶說一下,律詩中間二聯(lián)的對仗中,也包含了平仄的因素,即相對仗的出句與對句平仄相反。這一點在上節(jié)中已講到。

三、律詩對仗的種類

1.工對:即工穩(wěn)的對仗。這被認(rèn)為是最好的對仗。律詩中的工對主要有以下幾種:

(1)反對:用反義詞相對。這也是上承六朝駢文的一種對仗方式。梁人劉勰《文心雕龍?麗辭》:“反對為優(yōu),正對為劣……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闭龑κ锹稍妼φ讨械谋芗桑?span >詳后)?!段男牡颀垺吩诖伺e到的“反對”實例是三國王粲《登樓賦》中的“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春秋時楚人鐘儀被俘后關(guān)押在晉國,而仍然彈奏自己國家楚地的音樂;戰(zhàn)國時越人莊舄仕楚,爵至執(zhí)圭,雖富貴而不忘舊土,病中呻吟也作越聲。上下句中兩人遭遇相反,一“幽”一“顯”,卻“理殊趣合”,這就是《登樓賦》下文接著所說:“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dá)而異心?”——人之情不因遭遇的窮與達(dá)而泯滅舊土之戀。律詩中的“反對”,是以詞性和義類相同的反義詞為對,從而成為“工對”。如:

沈佺期《雜詩》:

少婦春意,良人夜情。

張說《還至端州驛前與高六別處》:

記山川,傷人代。

王維《終南別業(yè)》:

到水處,看云時。

白居易《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

檐納日,戶迎風(fēng)

宋人彭汝礪《城上》:

今時北無雛鳳,當(dāng)日南有臥龍。

陸游《秋夜讀書》:

發(fā)情侵境,味似時。

“反對”不是指出句和對句在旨意上相反相違,而是從相反的角度說明同一旨意,或者表現(xiàn)相關(guān)的景象,這就是所謂“理殊趣合”,也就是明人胡應(yīng)麟所說:“然二者理雖相成,體實相反?!?sup >[67]如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眱陕?lián)皆寫邊塞景色。上聯(lián)“出漢塞”與“入胡天”所指同,皆用以襯托自己出使邊地,但字面上卻相反?!肮聼熤薄迸c“落日圓”都是邊塞黃昏時的景象,但“直”“圓”義反。又如宋人戴埴《鼠蹼》說,《南唐野史》載張回《寄遠(yuǎn)》詩,有“蟬鬢凋?qū)⒈M,虬髭白也無”,唐末人齊己將下句改為“虬髭黑在無”。這樣一改,上下句立意的角度就不同了:上句著眼于已變,下句著眼于未變,然而旨意卻相同,都是說衰老。

清人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認(rèn)為律詩對仗中用“遮表法”為最多,“或前遮后表,或前表后遮?!怼^如此,‘遮’謂不如彼。二字本出禪家。昔人詩中有用‘是’‘非’‘有’‘無’等字作對者,‘是’‘有’即表,‘非’‘無’即遮。惟有其法而無其名,故為拈出”。其實,他所說的“遮表法”就是一種“反對”,如李商隱《隋宮》的中二聯(lián)就運用了這種對仗手法: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yīng)是到天涯。于今腐草無螢火,

終古垂楊有暮鴉。

詩題“隋宮”是指隋煬帝楊廣在江都營建的行宮。上聯(lián)說皇帝的璽印若不是落到了李淵的手里(《舊唐書?唐儉傳》載唐儉說李淵的骨相是“日角龍庭”,必取天下),窮奢極欲的楊廣,他的船隊恐怕會遍游天涯。下聯(lián)用隋煬帝逸游中的兩個典實:一是征索大量螢火蟲,“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巖谷”;二是在隋堤上種柳成行。眼前卻只剩得“腐草”(古人有腐草化為螢之說)“暮鴉”,一“有”一“無”,渲染了隋朝亡國后的凄涼景象。

“反對”的詩句并非相對仗的詞全都意義相反,而多是關(guān)鍵性的詞意義相反。這種詞大多是動詞性的或形容詞性的。如:

岑參《送張子尉南?!罚?/p>

三山雨,花五嶺春。

崔曙《途中曉發(fā)》:

云輕歸海,月滿下山。

高適《送鄭侍御謫閩中》:

大都秋雁,只是夜猿。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

戰(zhàn)隨金鼓,眠抱玉鞍。

杜甫《夜宴左氏莊》:

檢書燒燭,看劍引杯。

詩中“反對”所用的反義詞往往不是嚴(yán)格意義上的反義詞,只要大致具有相反的屬性即可。如:

李白《過崔八丈水亭》:

猿嘯風(fēng)中,漁歌月里。

鄭錫《送客之江西》:

九湃春潮滿,孤帆暮雨。草鶯斷續(xù),花水東西。

杜甫《紫宸殿退朝口號》[68]

晝漏閣報,天顏臣知。

皇甫冉《同溫丹徒登萬歲樓》:

丹陽古渡寒煙,瓜步空洲遠(yuǎn)樹。

盧綸《至德中途中書事卻寄李image》:

顏衰重歸鄉(xiāng)國,身賤多問姓名。

(2)當(dāng)句對: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宋人洪邁《容齋隨筆?續(xù)筆》卷三“詩人當(dāng)句對”條下說:“唐人詩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對偶,謂之當(dāng)句對。蓋起源于《楚辭》‘蕙image蘭藉’‘桂酒椒漿’‘桂棹蘭枻’‘斫冰積雪’。”[69]其實這種形式從《詩經(jīng)》起就不曾間斷過。李商隱有一首詩自題為《當(dāng)句有對》:

密邇平陽接上蘭,秦樓鴛瓦漢宮盤。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涵露氣干。但覺游蜂饒舞蝶,豈知孤鳳憶離鸞?三星自轉(zhuǎn)三山遠(yuǎn),紫府程遙碧落寬。

律詩中當(dāng)句對如運用于相對仗的出句和對句,必然會形成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李商隱詩中,頷聯(lián)“池光”與“花光”自對,“日氣”和“露氣”自對;而“池光”和“花光”又分別與“日氣”和“露氣”相對。頸聯(lián)的“游蜂”“舞蝶”與“孤鳳”“離鸞”的對仗亦同。當(dāng)然,如果不處于對仗句中,就只是純粹的句中自對,如上舉李詩首聯(lián)下句“秦樓”與“漢宮”自對;尾聯(lián)上句“三星”與“三山”自對,下句“紫府”與“碧落”自對。他如: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常非月《河亭晴望》:

風(fēng)轉(zhuǎn)頭斂,面開。(“斂”“開”又是“反對”

杜甫《涪城縣香積寺官閣》:

春寂寂,浴晚悠悠。

劉禹錫《感呂衡州時予方謫居》:

空懷濟世安人略,不見男婚女嫁時。

也有把自對的詞嵌在詩句的首尾的。如:

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城上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加著重號的八個字皆名詞或方位名詞,故上下句可以相對。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世幾回傷往形依舊枕寒。

還有多處用句中自對的。如白居易《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之三:

僻醫(yī)巫少,霖瘴瘧多。(“少”“多”又是“反對”

(3)詞性、義類和結(jié)構(gòu)都相同的對仗。如:

唐人祖詠《七夕》:

向月穿針易,臨風(fēng)整線難。(“易”“難”又是“反對”

李白《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皇甫冉《巫山高》:

云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

杜甫《客至》: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不曾”“今始”又是“反對”

許渾《村舍》:

山徑曉云收獵網(wǎng),水門無月掛魚竿。(“有”“無”又是“反對”

(4)詩文中常對稱使用的詞用于對仗。這類詞義類不一定相同,但常連用或?qū)ΨQ使用,如“詩”“酒”,“兵”“馬”,“金”“玉”,“人”“事”,“人”“物”,“琴”“劍”。如:

岑參《送盧郎中除杭州之任》:

柳色供用,鶯聲送須。(沈德潛批云:“句不穩(wěn)而穩(wěn)?!?/span>[70]蓋指“詩”“酒”相對。

杜甫《不見》:

敏捷千首,飄零一杯。

image《春日即事》:

強飲沽來,羞看讀破。

杜甫《野老》:

長路關(guān)心悲閣,片云何意傍臺?

元稹《贈嚴(yán)童子》:

解拈葉排新句,認(rèn)得環(huán)識舊身。(“新”“舊”又是“反對”

李商隱《南朝》:

誰言瓊樹朝朝見,不及金蓮步步來。

司空圖《退棲》:

乍如添健仆,亡久似失良朋。(“得”“亡”和“乍”“久”又是“反對”

2.寬對:與“工對”相對而言,指不太工穩(wěn)的對仗。律詩中常見的“寬對”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1)互相對仗的詞詞性相同,但義類不同。如:

賈島《暮過山村》: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李商隱《晚晴》: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崔涂《除夜有感》:

亂山殘雪夜,孤獨異鄉(xiāng)人。

岑參《首春渭城郊行呈藍(lán)田張二主簿》:

愁窺白發(fā)羞微祿,悔別青山憶舊溪。

杜甫《諸將五首》之五:

正憶往時嚴(yán)仆射,共迎中使望鄉(xiāng)臺。(“嚴(yán)仆射”指嚴(yán)武,卒贈尚書左仆射。“望鄉(xiāng)臺”為臺名,在四川成都。

“寬對”中也還不時夾有“工對”,如上岑參詩中“白”“青”相對,為顏色對。

(2)半對半不對。多見于頷聯(lián)或首聯(lián)。律詩對仗求工的多在頸聯(lián),故頷聯(lián)的對仗有的只是半對半不對的“寬對”。如:

梁獻(xiàn)《王昭君》:

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親。(不對處下加橫線,下同。

王維《同崔員外秋宵寓直》:

建禮高秋夜,承明候曉過。(“建禮”,宮門名;“承明”,宮殿旁屋名。

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儲光羲《題虬上人房》:

入道無來去,清言見古今。

沈佺期《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莊應(yīng)制》:

主家山第早春歸,御輦春游繞翠微。

張說《image湖山寺》:

空山寂歷道心生,虛谷迢遙野鳥聲。

崔顥《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杜甫《九日藍(lán)田崔氏莊》: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劉禹錫《始聞秋風(fēng)》: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3)偏枯對。宋人孫奕《履齋示兒編?詩說》中舉到杜甫詩中的不少例子,認(rèn)為以二事對一事(也包括人)是“偏枯對”,還認(rèn)為這是“白圭之玷”,“不可效尤”[71]。但所列二事都是習(xí)用的連語(如“貧病”“寵辱”“兒女”等),用它們與一事或一人相對,實是一種寬對。如:

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以二樹對一樹

杜甫《偶題》:

作者皆殊列,聲名豈浪垂?(“作者”非并列關(guān)系,是一事,而與并列的“聲名”對。

又《人日》:

冰雪鶯難至,春寒花較遲。(以二事對一事

杜牧《題青云館》:

四皓有芝輕漢主,張儀無地與懷王。(“四皓”是漢初商山的四個隱士,與戰(zhàn)國張儀對。

3.流水對:也稱十字格(五言)或十四字格(七言),指出句和對句互相對仗,但意思上又一脈相承,合起來才能表達(dá)一個完整的意思,勢如流水,不能顛倒。如:

駱賓王《在獄詠蟬》: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王維《宴梅道士山房》: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王之渙《登鸛雀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杜甫《中夜》:

長為萬里客,有愧百年身。

于武陵《贈賣松人》:

欲將寒澗樹,賣與翠樓人。

杜甫《諸將五首》之二:

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yuǎn)救朔方兵。

元稹《遣悲懷》之三: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宋梅圣俞(按,即梅堯臣)亦喜用十字格,見《韻語陽秋》卷一?!傲魉畬Α笔蔷推湫问蕉裕科鋵嵸|(zhì)也是一種工對。

4.扇面對:也稱“隔句對”。律詩中運用得不多,即下聯(lián)上句與上聯(lián)上句對,下聯(lián)下句與上聯(lián)下句對。如:

杜甫《大歷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漂泊有詩凡四十韻》:

喜近天皇寺,先披古畫圖。應(yīng)經(jīng)帝子渚,同泣舜蒼梧。

又《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jiān)》:

得罪臺州去,時危棄碩儒。移官蓬閣后,谷貴沒潛夫。

鄭谷《將之瀘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員外謫居于此話舊凄涼因寄二首》之二: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無。今日重思錦城事,雪銷花謝夢何殊。

蘇軾《和郁孤臺》:

邂逅陪車馬,尋芳謝朓州。凄涼望鄉(xiāng)國,得句仲宣樓。

“扇面對”上下兩聯(lián)的平仄仍遵循律詩的“黏”“對”規(guī)律,不因?qū)φ叹湮恢玫母淖兌淖儭?/p>

5.錯綜對:兩句中互相對仗的字詞不處于同一位置,而是交錯成對。這在律詩中更為少見。如唐人李群玉《同鄭相并歌姬小飲戲贈》:

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云。

6.借對:借用一字的意義或聲音構(gòu)成對仗。這種對仗在律詩中較多。

借義的借對,實際上是利用詞的多義性或多種用法形成對仗。詩中用某詞的甲義,而借其乙義與相應(yīng)的詞對仗。如唐人杜審言《秋夜宴臨津鄭明府宅》:

酒中堪累,身外即浮。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九中說此詩“‘累月’‘浮云’,妙用活對”。指的就是這種借對?!袄墼隆痹谠娭械囊饬x是淹留時光,“浮云”在詩中的意義是不值得留戀(《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span>),但“月”的另一義是月亮,與下句“云”的常用義相對。宋人孫奕《履齋示兒編?詩說》中說:“詩律有借對法,茍下字(按,指用字)工巧,賢于正格也。”宋人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十還舉到一個詩家誤說的借對:

葉石林(按,指宋人葉夢得)云:“杜工部詩對偶至嚴(yán),而《送楊六判官》云‘子云清自守,今日起為官’,獨不相對。竊意‘今日’字當(dāng)是‘令尹’字傳寫之訛耳?!庇嘀^不然。此聯(lián)之工正為假“云”對“日”,兩句一意,乃詩家活法。若作“令尹”字,則索然無神,夫人能道之矣。且送楊姓人,故用子云為切題(按,西漢人揚雄字子云),豈應(yīng)又泛然用一“令尹”耶?[72]

他如:

張九齡《旅宿淮陽亭口號》:

故鄉(xiāng)臨桂水,今夜眇星河。

“星河”即銀河,這里借“河”的“河流”義與“水”對。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九說:“故鄉(xiāng)臨韶州之桂水,旅中念及,眇若天河。此種活對,度人無限金針?!毕旅嬖倥e幾例:

杜甫《寄韋有夏郎中》:

飲子頻通汗,淮軍想報珠。(“飲子”,詩中指湯藥,借“子”的指稱義與“君”對。

又《絕句二首》之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借“燃燒”的紅色之義與“白”對

白居易《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

煙波澹蕩搖空碧,樓閣參差倚夕陽。(“陽”為紅色,與“碧”對。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石頭”指石頭城,晉伐吳時,吳降于此。這里借“頭”可作方位詞而與“底”對。

金代元好問《李屏山挽章》:

牧之宏放見文筆,白也風(fēng)流余酒樽。(唐代詩人杜牧字牧之,借“之”可作虛詞而與“也”對?!鞍住敝咐畎?。

在數(shù)目字的對仗上,往往可以借用一些包含著數(shù)量性質(zhì)的詞與數(shù)目字相對。如:

孟浩然《題義公禪房》:

戶外峰秀,階前壑深。

崔曙《奉試明堂火珠》:

夜來月滿,曙后星孤。

杜甫《登岳陽樓》:

親朋無字,老病有舟。

錢起《送少微師西行》:

人煙飯少,山雪行深。

李洞《送云卿上人游安南》:

島嶼分國,星河共天。

劉禹錫《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臨事異黃丞相,黜名慚柳士師。

杜牧《早雁》: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fēng)一一回?

李商隱《重過圣女祠》:

春夢雨常飄瓦,日靈風(fēng)不滿旗。

宋人孔平仲《西行》:

蕎花著雨爭秀,棗頰迎陽半開。

賀鑄《烏江東鄉(xiāng)往還馬上作》:

殘日竿荒戍遠(yuǎn),青山滿眼故園非。

借音的借對,是把修辭中的諧音運用于對仗。如:

李白《送內(nèi)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之一:

水舂云碓,風(fēng)掃石花。(借“楠”與“男”同音而與“母”對

劉長卿《松江獨宿》:

一官成首,萬里寄州。(借“滄”與青黑色的“蒼”同音而與“白”對

郎士元《送賈奚歸吳》:

容清過客,葉落行舟。(借“楓”與“風(fēng)”同音而與“水”對

岑參《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雞鳴陌曙光寒,鶯囀州春色闌。(借“皇”與“黃”同音而與“紫”對

杜甫《秋興八首》之七:

關(guān)塞極天惟道,江湖滿地一翁。(借“漁”與“魚”同音而與“鳥”對

孟浩然《裴司士員司戶見尋》:

廚人具黍,稚子摘梅。(借“楊”與“羊”同音而與“雞”對,又是偏枯對。

杜甫《惡樹》:

杞因吾有,棲奈爾何。(借“枸”與“狗”同音而與“雞”對,同時又是偏枯對。[73]

甚至還有借義再借音的,當(dāng)然這種情形十分少見,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

一去臺連漠,獨留冢向昏。

兩句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八贰碑?dāng)“北”講,而又借“北”與“白”音近[74],與顏色字相對。

《文鏡秘府論》將對仗分為二十九種,《詩人玉屑》卷七專論律詩的對仗種類。其中不少屬于技巧性的或文字游戲性的對仗,如“雙聲對”“疊韻對”“回文對”之類,這里無必要一一介紹。至于聯(lián)綿字和疊音字的對仗問題,我們在下一章講律詩的字法時要涉及,這里就不論列了。

四、律詩對仗中的避忌

律詩對仗中最主要的避忌就是“合掌”,即“正對”。“合掌”本指佛教徒雙手合十,詩律中借用來指對仗中的一種情形:相對兩句意思相同,或者命意的角度完全一樣?!段男牡颀?麗辭》說:“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它舉出的幾個例子都是如此。如劉勰認(rèn)為“若斯重出,即對句之駢枝”的晉人張華《雜詩》“游雁比翼翔,歸鴻知接翮”、晉人劉琨《重贈盧諶》“宣尼悲獲麟,西狩泣孔丘”。分析劉氏所舉“正對”的上兩例,不外乎是上下句意完全一樣。張華詩中“鴻”“雁”為一物,“比翼”即“接翮”;劉琨詩“宣尼”即孔丘[75],“悲”“泣”義近,“西狩”“獲麟”所指是同一事[76]

宋人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三引《蔡寬夫詩話》說:“晉宋間詩人造語雖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之類,非不工矣,終不免此病。”[77]宋人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四說:“古人詩有‘風(fēng)定花猶落’之句,以謂無人能對。王荊公(按,指王安石)以對‘鳥鳴山更幽’,‘鳥鳴山更幽’本宋王藉詩。元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風(fēng)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則上句乃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sup >[78]南朝宋王藉的《若耶溪》詩還不像上引張華詩和劉琨詩那樣上下句完全同義,主要是兩句的命意相同:都用動物的鳴叫聲來襯托自然界的幽靜。王安石改以南朝陳謝貞《春日閑居》中的“風(fēng)定花猶落”與之相對,就如沈括所說,動、靜各有側(cè)重,且“風(fēng)定”句寫所見,“鳥鳴”句寫所聞,命意的角度就不同了。

可見要避免“正對”,做到命意不同,一個關(guān)鍵問題是要避免以同義詞或近義詞相對。《文心雕龍?麗辭》所舉各例多用了同義詞語,上面《若耶溪》詩中也是“噪”“鳴”義近,“逾靜”“更幽”義同。所以同義詞相對就成為了律詩對仗中的避忌,因為這樣有可能會導(dǎo)致“合掌”,自然更不能用相同的字構(gòu)成“同字對”了(上引李商隱《句中有對》詩一句之中同字對,則是有意為之)。明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卷四說:“作詩最忌合掌,近體尤忌,而齊、梁人往往犯之,如以‘朝’對‘曙’,將‘遠(yuǎn)’屬‘遙’之類……沈(佺期)、宋(之問)二君,始加洗削,至于盛唐盡矣?!彼干w如隋薛道衡《敬酬揚仆射山齋獨坐》之類:

原樹薺,遠(yuǎn)水舟葉。

其實,這類用同義詞相對的詩,由唐至宋,時有所見,并非“至于盛唐盡矣”。如:

王勃《別薛華》:

心事漂泊,生涯苦辛。

駱賓王《靈隱寺》:

捫蘿登塔遠(yuǎn),刳木取泉。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野竹分靄,飛泉掛峰。

即如沈佺期詩中也偶有所見,如《新年作》:

嶺猿旦暮,江柳風(fēng)煙。

只不過沈詩中運用了句中自對(“旦”“暮”,“風(fēng)”“煙”),而彌補了“同”與“共”同義字相對的缺點,猶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一“支離東北風(fēng)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支離”“漂泊”義近(“支離”猶流離),“際”“間”同義,從這幾個詞看是“正對”,但“東北”“西南”屬“反對”,“風(fēng)”“塵”與“天”“地”又是句中自對,彌補了對仗上的缺陷。

韓偓《中秋禁直》:

露和玉屑金盤,月射珠光貝闕。

“冷”“寒”同義相對,但詩中“玉”與“金”、“珠”與“貝”又構(gòu)成句中自對。

宋人梅堯臣《春寒》:

方斂翅,花不開心。

“方”“不”、“斂”“開”構(gòu)成“反對”。

可見,只要對仗中運用了其他工對手法,個別近義或同義詞相對也不是絕對不允許的。當(dāng)然,這種近義或同義詞對最好不出現(xiàn)。如宋人莊綽《雞肋編》卷中說宋人宋祁《落花》詩“將飄更作回風(fēng)舞,已落猶成半面妝”,當(dāng)時詩人楊憶就指出:“不當(dāng)更用‘落’字也?!?sup >[79]“將”“已”雖是“反對”,但“飄”“落”義近,亦被認(rèn)為是一種缺陷。

為了避免形成近義或同義字(甚至同字)相對,有時詩人采取改換字面以避復(fù)的做法。如杜甫《諸將五首》之一;

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此指胡騎入關(guān)后發(fā)冢掘帝王墓?!坝耵~蒙葬地”指皇族之墓。據(jù)《陳書?沈炯傳》載沈奏表中有“茂陵(按,漢武帝陵)玉碗,宛出人間”之語,為避上句“玉”字,杜甫改為“金碗”,而不顯痕跡。

以反義詞相對固然是理想的對仗,但律詩中不少對仗并非如此,往往是命意的角度不同,起碼要避免“正對”。如:

賀知章《送人之軍中》:

隴云晴半雨,邊草夏先秋。

都是寫邊塞氣候與內(nèi)地異,但上句寫天氣,下句寫時令。

孟浩然《歸終南山》: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上句寫自己與朝廷的關(guān)系,下句寫自己與故舊的關(guān)系。

又《赴京途中遇雪》:

窮陰連晦朔,積雪遍山川。

都說天氣陰冷雪大,但上句寫時間之長,下句寫地域之廣。

這類例子中的對仗雖不能說是“反對”,卻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寫的,因此不是“合掌”。也有個別相對仗的兩句句意相同,但字面上做到了字義的不同。如駱賓王《同辛薄簡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之四:

芳杜湘君曲,幽蘭楚客詞。

兩句都是以屈原詩中的香草相擬(屈原《離騷》中有湘君,《楚辭?九歌》中有《湘君》篇),可是字面上卻沒有同義或近義詞。因此,也不能說是“合掌”。

“合掌”的另一種情形是指須對仗的頷、頸兩聯(lián)的對仗形式全同,即句型結(jié)構(gòu)完全一樣(須注意的是中兩聯(lián),而不是指相對仗的兩句;相對仗的兩句倒要力求結(jié)構(gòu)一致)。律詩中二聯(lián),詩人都注意上下聯(lián)各用一種句型結(jié)構(gòu),如李白《送友人入蜀》的中二聯(lián):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上聯(lián)的結(jié)構(gòu)是:主語(“山”“云”)+狀語(“從人面”“傍馬頭”)+謂語(“起”“生”);下聯(lián)的結(jié)構(gòu)是:主語(“芳樹”“春流”)+謂語(“籠”“繞”)+謂語(“秦?!薄笆癯恰?/span>)。如果中二聯(lián)句型結(jié)構(gòu)一律,也是“合掌”。如宋人徐璣《春日游張?zhí)崤e園池》:

西野芳菲路,春風(fēng)正可尋。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長日多飛絮,游人愛綠蔭。晚來歌吹起,惟覺畫堂深。

中兩聯(lián)四句的結(jié)構(gòu)都是主語+謂語+賓語,主語和賓語又都是偏正詞組。

到了明清,這種要求愈見嚴(yán)格,甚至中二聯(lián)每句后三字(節(jié)奏為3或可分為1—2)都要求兩兩結(jié)構(gòu)不雷同,王世懋《藝圃擷余》說:“岑嘉州()‘云隨馬’‘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言一法……彼正自不覺,今用之能無受人揶揄?”

忌“合掌”,避免了相對的句子意義雷同,使律詩在有限的句子里容納更多的內(nèi)容,具有搖曳多姿的句式變化,增強了詩歌的表達(dá)效果和表現(xiàn)能力。

五、附論 古體詩的對仗

古體詩在對仗上無固定要求,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1.全篇不用對仗:這種情況被看成是最接近漢魏古詩風(fēng)格的。如:

李白《擬古十二首》之三:

長繩難系日,自古共悲辛。黃金高北斗,不惜買陽春。石火無留光,還如世中人。即事已如夢,后來我誰身?提壺莫辭貧,取酒會四鄰。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

蘇軾《寒食雨二首》之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負(fù)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柳宗元《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然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乜刺祀H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黃庭堅《送范德孺知慶州》:

乃翁知國如知兵,塞垣草木識威名。敵人開戶玩處女,掩耳不及驚雷霆。平生端有活國計,百不一試埋九京。阿兄兩持慶州節(jié),十年麒麟地上行。潭潭大度如臥虎,邊人耕桑長兒女。折沖千里雖有余,論道經(jīng)邦政要渠。妙年出補父兄處,公自才力應(yīng)時須。春風(fēng)旌旗擁萬夫,幕下諸將思草枯。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2.散句中夾用對仗句,對仗句的多少和位置不拘。如(下加橫線處為對仗句):

張九齡《雜詩五首》之二:

蘿蔦必有托,風(fēng)霜不能落。酷在蘭將蕙,甘從葵與藿。運命雖為宰,寒暑自回薄。悠悠天地間,委順無不樂。

陸游《夜出偏門還三山》:

月行南斗邊,人歸西郊路。水風(fēng)吹葛衣,草露濕芒屨。漁歌起遠(yuǎn)汀,鬼火出破墓。凄清醒醉魂,荒怪入詩句。到家夜已半,佇立叩蓬戶。稚子猶讀書,一笑慰遲暮。

李白《江上吟》: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蜔o心隨白鷗。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嘯傲凌滄州。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yīng)西北流。

蘇軾《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花青葉冬不枯。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支為先驅(qū)。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fēng)骨自是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云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薦此赪虬珠。似開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莼鱸。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3.一些句子有意半對半不對,似對似不對,以示與律詩中較嚴(yán)整的對仗有別。半對半不對者如(下加橫線處為對仗部分):

張九齡《感遇十二首》之十:

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

崔顥《古游俠呈軍中諸將》:

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

王維《謁璇上人》:

事往安可悔,余生幸能養(yǎng)

錢起《東皋早春寄郎四校書》:

窮達(dá)戀明主,耕桑亦近郊。

蘇軾《送鄭戶曹》:

隆準(zhǔn)飛上天,重瞳亦成灰。(“隆準(zhǔn)”指秦始皇,“重瞳”指項羽。

唐人孫逖《春日留別》:

東山白云不可見,西陵江月夜娟娟。

高適《贈別晉三處士》:

別時九月桑葉疏,出門千里無行車。

又《封丘縣》:

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杜甫《麗人行》: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韓愈《華山女》:

抽釵脫釧解環(huán)佩,堆金疊玉光青熒。

蘇軾《送沈逵赴廣南》:

句漏丹砂已付君,汝陽甕盎吾何恥?(“句漏”“汝陽”皆地名

楊萬里《題興寧縣東文嶺瀑泉在夜明場驛之東》:

分清裂白兩派出,跳珠躍雪雙龍爭不知落處深幾許,但聞井底碎玉聲。

這種半對半不對的句子,多是變換句中一部分節(jié)奏的句法結(jié)構(gòu),使對仗位置上的字在詞性和義類上有所不同。如上引王維詩中的“事往”(主謂結(jié)構(gòu))說成“往事”(偏正結(jié)構(gòu))也一樣,且與下句偏正結(jié)構(gòu)的“余生”一致。又如宋人陳與義《夜賦》詩:“窮途事多違,勝處亦心驚?!毕戮淙缱鳌靶囊囿@”,則與上句對仗工穩(wěn)。但這些詩句都是有意表明其不同于律詩,故對仗不求其工而求其拙。還有的用“偏枯對”,如宋人劉弇《宿長山寺》:“村長下牛羊,云綻入歸?!币远飳σ晃铩W陽修《送胡學(xué)士知湖州》:“橘柚秋苞繁,烏程春甕釅。”“烏程”是地名,古代出美酒,這里借代酒,同是以二物對一物。

有的古體詩還運用一些似對非對的句子。如:

李白《山人勸酒》:

秀眉霜雪顏桃花,骨清髓綠長美好。

韓愈《山石》: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上下句一些字同義類同詞性(如“眉”與“骨”,“夜”與“月”),但由于上下句的句法結(jié)構(gòu)完全不一致(每一節(jié)奏的結(jié)構(gòu)都不同),同義類同詞性的字位置也不盡同,實際上沒有構(gòu)成對仗。還有的上下句結(jié)構(gòu)雖相同,卻錯綜其文,而又不是錯綜對。如杜甫《麗人行》:“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比缜髮φ坦し€(wěn),下句就完全可以寫成“素鱗之精行( )盤”(括號內(nèi)宜用一顏色字?!八伧[”代魚。

古體詩在對仗中不避同字對和同義字對,這是與律詩的對仗迥然不同的。如白居易《立碑》中的一段:

勛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但見山中石,立作路旁碑。銘勛太公,敘德仲尼。復(fù)以多為貴,千言直萬貲。為文彼何人,想見下筆時。但欲愚悅,不思賢者嗤。

“下衰”“陵夷”同義相對;“悉”“皆”同義相對;“者”同字相對。又如:

唐人張謂《湖中對酒作》:

夜坐不厭湖上月,晝行不厭湖上山。

同上:

即今對不盡飲,別后思復(fù)何益?

宋人張耒《牧牛兒》:

遠(yuǎn)放牧風(fēng)日薄,近牧牛泥水惡。

陳造《望夫石》:

妾身為石良不惜,君心為石那可得?

同字對尚且不避,自然同義字近義字對就更不須避了。

古體詩由于句式較靈活,它的“扇面對”較律詩多一些。如: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顧況《短歌行》:

城邊路,今人犁田昔人墓。岸上沙,昔時江水今人家。

又《囝》(自注:“閩俗呼子為囝。”):

天道無知,我罹其毒。神道無知,彼受其福。

蘇軾《送運判朱朝奉入蜀》:

我在塵土中,白云呼我歸。我游江湖上,明月濕我衣。

陳與義《遙碧軒作呈使君少隱時欲赴召》:

我本山中人,尺一喚起趨埃塵。君為邊城守,作意邀山入窗牗?!保?span >“尺一”,詔命的代稱。

楊萬里《題望韶亭》:

新隆寺后看韶石,三三兩兩各依稀。金坑津頭看韶石,十十五五不整齊。

古體詩中還偶有一、四句與二、三句對仗的。如杜甫《君不見簡蘇徯》:

君不見道邊廢棄池,君不見前者摧折桐。百年死樹中琴瑟,一斛舊水藏蛟龍。

在意義上,一、四兩句相貫,二、三兩句相連。一、四句與二、三句又相對仗。


[1]《再論永明聲病說》,郭紹虞《〈文鏡秘府論〉前言》引。

[2]《四部叢刊》本《河岳英靈集》卷首。

[3]《四部叢刊》本《元氏長慶集》卷五十六。

[4]《古今圖書集成?文學(xué)典》卷一百九十七。

[5]關(guān)于“應(yīng)制”詩,可參見本書第五章第二節(jié)。

[6]見清人張潮編《昭代叢書》己集?!案瘛迸c“律”皆為法律術(shù)語,“格”在唐代偏重于指規(guī)則。《新唐書?刑法志》:“唐之刑書有四,曰律、令、格、式……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焙蠼栌帽硎竟诺湓姼柚械膬煞N詩。

[7]《四部叢刊》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四。

[8]據(jù)《詩苑類格》載,上官儀對詩歌中的對仗作了分類。見《佩文韻府》卷七十“六對”條下引。

[9]關(guān)于“平水韻”的編著者及刊行者,用清人錢大昕之說,見其著《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五“平水韻”條。

[10]《佩文詩韻》的韻目(分韻名稱)及常用韻字可參見本書附錄一“詩韻常用字分韻表”。《佩文詩韻》所收韻字多于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修訂本)第四冊(中華書局,1981年)所附“詩韻常用字表”。

[11]凡涉及中古音的,照音韻學(xué)的習(xí)慣用國際音標(biāo)標(biāo)音。音標(biāo)外加[]者為國際音標(biāo)。下同。

[12]《詞律》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著重號為筆者所加。

[13]《佩文詩韻》有多種刊本,其中以清周兆基《佩文詩韻釋要》五卷較為適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对婍嵑翔怠肺寰恚鍦穆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14]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第776頁,中華書局,1981年。

[15]韻目(分韻名稱)前的數(shù)字是該韻在韻書中的排列次第。

[16]“異文”指古籍在傳抄翻刻中出現(xiàn)的不同用字。

[17]如胡氏所舉僧虛中(唐末人)的五律《寄華山司空圖》以“成”“靈”“經(jīng)”“庭”“清”押韻,“成”“清”為庚韻,其余為青韻。首句“成”屬于用鄰韻,末句“清”出韻。但《全唐詩》卷八四八“清”作“青”,則為青韻。

[18]《梁書?王筠傳》:“筠為文能壓強韻?!薄皦骸蓖把骸薄L迫似と招荨逗刮难缏?lián)句》:“清言聞后醒,強韻壓來艱?!?/p>

[19]“傍出”指合韻,見本節(jié)后附論“古體詩的用韻”。

[20]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中華書局,1981年。

[21]胮肛:臃腫,肥大。

[22]“還憑遠(yuǎn)夢落秋江”句第二字原作“憑”,今從簡化,不算于末句“憑”字相犯。關(guān)于用字的“旁犯”問題,可參見下文第三章第一節(jié)。

[23]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中華書局,1981年。這里的“五支二十四鹽”是按《廣韻》韻目的次第,而以《廣韻》先韻為“下平聲”之始,則下平聲二十四為鹽韻,故與詩韻韻目的次第有異。

[24]“怒”亦歸麌韻。

[25]與去聲韻通押的上聲韻字不限于全濁聲母者。

[26]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六。

[27]丁福保輯《清詩話》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8]四川話及西南官話區(qū)這兩種韻尾大多混同。

[29]《清詩別裁集》卷十一。文、元二韻收[–n]尾,庚、蒸二韻收[–?]尾。

[30]毛澤東《和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詩刊》1978年1月號。

[31]中古時的四聲在現(xiàn)代普通話中的分合情況見下圖。

[32]濁音是指發(fā)音時聲帶振動的聲母?,F(xiàn)代普通話中的全濁聲母只有一個r,但現(xiàn)代吳方言、湘方言中仍保存了較多的全濁聲母。

[33]清音指聲帶不振動、不帶音的聲母,如普通話中的b、p、g、k等。

[34]下面我們之所以特別以四川話為例來說明入聲情況,一是因為中古的入聲在四川各方言點中存在著有與無、歸并不一的狀況,在中古入聲字的現(xiàn)狀上,具有一定代表性;二是因為四川話在西南官話區(qū)具有代表性。

[35]判斷四川及其他地區(qū)方言中入聲字是否獨立成類或入聲字的歸類,可用下面五字測試:衣(陰平)、移(陽平)、以(上聲)、意(去聲)、一(入聲)。“一”字的讀音如與前四字均不同,則入聲獨立成類;如與前四字中某字讀音相同,則入聲歸入該類聲調(diào)。但此法對于入聲歸入兩個以上聲調(diào)者(如普通話),則不能概括其所有入聲字的歸調(diào)。

[36]“失黏”在這里是狹義的。廣義的“失黏”指詩中的平仄不符合規(guī)定。如宋人陳鵠《西塘集耆舊續(xù)聞》卷四:“或乖平仄,則謂之失黏?!鼻迦隋X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十六“律詩失黏”條所舉詩例,均是不合律詩平仄的“三平調(diào)”(見后)。

[37]此詩及以下各詩的平仄均按詩中用字的實際平仄標(biāo)出,可平可仄處仍加○。

[38]見《李賀詩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陳子昂“深山古木平”一首指《晚次樂鄉(xiāng)縣》:“故鄉(xiāng)杳無際,日暮且孤征。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贝嗽娛拙洹肮省弊洲?,頷聯(lián)失黏。

[39]首句入韻的詩,首聯(lián)必然由“平平仄仄平”和“仄仄仄平平”(七言前加二字)組成,上下句平仄雖不完全相反,但第二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40]趙克剛《關(guān)于犯孤平》(《重慶師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8年第4期)一文摘杜詩句例以說明“犯孤平”是可以的或?qū)嶋H存在的。但所取例大多一字可有平仄二讀,杜是以其平聲入詩也。

[41]此詩還“失黏”。第三句一、三兩字皆仄,明清詩家亦視為拗句(見后)。

[42]丁福保輯《清詩話》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3]參見王力《漢語詩律學(xué)》第一章第十一節(jié),新知識出版社,1958年。

[44]《開元寺水閣》詩:“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澹云閑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fēng)。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45]一本作“二十二年棄置身”,蓋為求實而妄改。

[46]中唐以后,這種一、三兩字(七言三、五兩字)互易平仄的句式,被詩家視為“拗句”,往往與下句“犯孤平”的“拗救”同時出現(xiàn)。如唐人許渾《咸陽城東樓》:“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被蛘呦戮鋯斡谩熬取保ㄒ姾螅?br />― ―― ︱ ︱ ― ︱ ―︱︱――︱―

[47]《聲調(diào)譜》,《藝海珠塵》叢書本。

[48]這種技巧性也反映在五律中。如賈島《暮過山村》中二聯(lián):“怪禽啼曠野,落日
image ――︱︱ ︱︱
恐行人。初月未終夕,邊烽不過秦。”《唐詩別裁集》卷十二說:“‘落日’‘初月’,︱―― imageimage—︱ — —︱︱—
平頭之病?!奔粗浮肮帧薄奥洹蓖?,“初”“邊”同平(在當(dāng)句“未”字仄的情況下,“初”字處宜用仄,已見前述)。也就是說,五律每聯(lián)上下句第一字在可平可仄的情況下,也不宜同平或同仄。如此賈詩上聯(lián)“怪”仄,則“落”字處宜平。同平或同仄則為“八病”中的“平頭”。

[49]丁福保輯《清詩話》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50]“拗救”初唐時即已有,如陳子昂《晚次樂鄉(xiāng)縣》“如何此時恨”即已使用。

[51]為了便于掌握和運用,我們對“拗救”作了一些簡化:一是可救可不救者均不涉及,并已在前面作為可平可仄對待;二是對“救”的方法盡量采用比較簡明的闡述。

[52]這種“拗救”的處理,并非本書獨創(chuàng)。郭錫良先生等編著的《古代漢語》下冊(北京出版社1981年)即采取這種處理方式。這樣處理,既與我們給“拗救”下的定義相合,又能排除以三字拗、四字救而又面臨的可以不救的矛盾。如杜甫《八陣圖》:“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鄙暇淙粢曌鞯谌洲郑瑒t第四字未救,類此者甚多。
――∣∣∣ 一 ∣∣――

[53]中唐以前,也偶有第三字改仄救第四字,而第一字用仄者。如孟浩然《過故人莊》:“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又前面講“三平調(diào)”時舉到高適《酬衛(wèi)八雪中見寄》:“中望來信,醉里開衡門?!鄙暇湟嗤S郑愖影骸锻泶螛粪l(xiāng)縣》首句“鄉(xiāng)杳無際”,“故”字亦同。

[54]下引中的下劃線句是律句,包括律句中可平可仄處的變通和拗救。

[55]丁福保輯《清詩話》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56]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57]天籟,指詩文天然渾成得自然之趣。

[58]有的著作稱用仄聲韻者為“仄韻律詩”,我們均作入律的古體詩看待。

[59]“吳體”之得名蓋因在吳地(江南)流行之故。

[60]《唐詩別裁集》卷十三。

[61]見宋人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二“詩體”下。

[62]《唐詩別裁集》卷十。

[63]《唐詩別裁集》卷十三。

[64]《唐詩別裁集》卷十。

[65]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0年。

[66]關(guān)于詩中的“虛字”,可參見第三章第一節(jié)。

[67]見《詩藪?內(nèi)編》卷五。

[68]“口號”是隨口行吟的意思,也稱“口占”。

[69]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70]《唐詩別裁集》卷十七。

[71]《知不足齋叢書》本?!捌荨钡囊馑际遣黄胶狻⒉痪鶆?qū)ΨQ。

[72]明萬歷林肅友重校本。

[73]《詩經(jīng)?王風(fēng)?君子于役》有“雞棲于桀,日之夕矣”句,“雞棲”又用以指天昏晚。

[74]按《廣韻》系統(tǒng),“白”為陌韻,“北”為德韻(詩韻中歸職韻),聲母也有清濁之別。即使如此,二字的讀音在唐代也十分相近,也許方音中已混同。如唐人姚合《拾得古研》詩即以陌、職合韻。

[75]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追謚孔丘為“褒成宣尼公”。

[76]《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p>

[77]《詩人玉屑》,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8年。

[78]《新校正夢溪筆談》,胡道靜校注,中華書局,1957年。

[79]中華書局,1983年。此詩今集中已改為“將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