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道家文化的崇信者

閑話林語堂 作者:王兆勝 著


二、道家文化的崇信者

“五四”以來的中國現(xiàn)代新文學一直不遺余力地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批判者最集中的兩個箭垛,因為在這些先驅者看來,只有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老根和祖墳刨掉,用西方先進的思想來啟蒙,中國才會有希望。比如對道家文化,陳獨秀、魯迅等人都認為它是消極避世的,是偏于迷信的,是不利于中國發(fā)展的。一般意義上講這是對的,因為他們確實指出了道家文化的缺憾方面,但也存在著以偏概全和誤解誤讀的情況,尤其未能賦予道家文化以現(xiàn)代的新解釋。與許多中國現(xiàn)代文學先驅對道家文化的猛烈批判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照,林語堂對它更多是褒揚的,有時是贊不絕口的,尤其對它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和莊子更是如此。他甚至將道家看成自己的宗教信仰來崇信,他說:“倘若強迫我在移民區(qū)指出我的宗教信仰,我可能會不假思索地對當?shù)貜奈绰犨^這種字眼的人,說出‘道家’二字?!保ā吨袊纳裣烧軐W》)這在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是很少見的。

現(xiàn)代科技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將農業(yè)文明傳統(tǒng)轉化為都市文化景觀,于是作家、農民由鄉(xiāng)村向都市遷移,而田園風光漸漸被工業(yè)化吞掉,繼之而起的是都市的高樓大廈。這種情景令長期在美國生活的林語堂非常擔憂,他認為人類一旦過于追求都市的發(fā)展而將鄉(xiāng)村田園毀了,那將是一種可怕的異化。而中國的道家文化是提倡回歸自然的,是關于天地自然的哲學。林語堂說:“實際上,道家自始至終是浪漫主義的。首先,它宣傳返歸自然,浪漫地逃避塵世,反對孔教文化中的做作與責任感。其次,它代表著人生、藝術和文學中的田園理想,代表著對原始質樸的崇尚?!保ā兜澜獭罚?/p>

道家文化關于天地自然的思想,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廣大幽深的思想,它是以天地之道為依據(jù)而得出的一種哲學精神。如果說儒家文化重視的是社會的政治秩序、倫理道德和思想品性,那么道家文化則致力于天地之道的研究,同時反觀人類社會文化的缺陷。如大自然的水雖是柔弱的、趨下的,但它無孔不入,無堅不摧,所以也就最有力量,也最長久,幾近于道。所以老子總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故無尤?!保ā独献印?,第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保ā独献印?,第七十八章)也是在此基礎上,道家文化反對競爭,更反對武力征服。于是,林語堂幽默地提出,假若希特勒是老子,他絕不會做出那樣無知的舉動。還有老子告誡天下人,“不可為天下先”,這顯然與愷撒的要做第一人不同,因為出名是一件危險的事,更何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么誰又能說自己真正是天下老子第一呢?如果那樣,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也必然對天地自然失了敬畏之心,自我欲望就會無限度地膨脹起來,也就難免導致失敗。因此,老子讓人們“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老子還倡導“知足常樂”的簡樸人生觀,希望人們能將功名利祿看得淡一些。他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保ā独献印?,第四十四章)這對那些貪婪成性的人無疑是一記耳光。天地自然是我們的母體,人類不可不從中悟“道”,不可輕易脫離它,也不可背離它,更不可與自然作對,因為那樣是愚蠢的,也是最終要失敗的。

林語堂一生服膺道家的自然觀,一方面接受老子和莊子的諸多思想,如“不敢為天下先”、“柔弱勝剛強”、“大智若愚”、“赤子之德”、“守其雌”、“知足”、“無為”和“反的原則”等,另一方面又將這些思想用來指導自己的創(chuàng)作,并進而化為自己的血液,成為自己的生活準則和生活方式。如他曾寫過一首概括道家思想的詩自勉:“愚者有智慧,緩者有雅致,鈍者有機巧,隱者有益處。”在這里,林語堂捻出了“愚”、“緩”、“鈍”和“隱”四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這與現(xiàn)代人追求聰明、快速、尖銳和顯露正好相反。從這一角度我們就能夠理解林語堂的內在世界及其文化選擇。當談到《紅樓夢》的林黛玉時,林語堂贊賞她的率意而為、聰明透徹,但又認為她太聰明,結果不得不死,所以她還不如傻一點為好。因為林語堂相信老子的話:愚者得福,因為他們是世上最快樂的人。(參見《玩世、愚鈍、潛隱:老子》)林語堂倡導的閑適,既是生活上的,又是文學上的,這與老子的“緩”亦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緩”不僅可以讓人們有“心”和有“時間”來思想,使自己的精神豐盈飽滿,它還是一種風度和美,代表著一種自信、平和、寧靜和優(yōu)雅。林語堂小說里有兩個女性形象,一個是姚木蘭而另一個是紅牡丹,她們都是林語堂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然而她們二人最后都放棄了豪華富裕的都市生活,而選擇了簡樸自然的田園生活(當然是離都市不遠的田園),這也很能說明道家的隱逸與知足等對林語堂的深刻影響。還有寫世外桃源的小說《奇島》和林語堂自己晚年對陽明山的選擇也都說明這一點??梢哉f,天地自然是人類之母,不管文化發(fā)展到何種程度,人類都不能忽略從其中理解“道”,理解使人類更健康、更和平、更充實也是更美滿的生活方式。如果失去自然,那人類就會失去根本,失去方向,失去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林語堂認為道家文化對天地自然之感悟和理解,一個極其重要的收獲是那種神秘的悲劇感。他說:“在奧妙的知識領域里,對于宇宙的神秘和美麗、生與死的意義、內在靈魂的震撼以及不知足的悲感,究竟能體會多少?或許沒有人能說出他確切的感受;但在《道德經》里,卻把這些感受都泄露出來了?!保ā吨袊纳裣烧軐W》)只有當人類對宇宙的博大、豐富和神秘感到茫然,對他自身的生命和能力感到短暫和無奈時,人類才會有一種強烈的悲劇感。這種悲劇感又使人類能夠有自知之明,順應天地宇宙的規(guī)律變化,而不是相反。現(xiàn)代技術文化之下的人們往往深陷于人本主義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因而道路越走越窄,思想也越來越困惑。他們往往以人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姿態(tài),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從而在樂觀主義的盲目里失去了理性與智慧,最后變成了自大狂、無所畏懼者、悲觀主義者和利己主義者。比如,對自然資源無止境的掠奪是這樣;沒有任何畏懼和悲憫之心而任意殘殺動物、植物和人類是這樣;過于相信科學的力量而去研制“克隆人”是這樣;為了富上加富,最后進入世界富豪之列而無所不用其極,但卻如高老頭那樣慳吝也是這樣;在思想的枷鎖下成為思想的痛苦的奴隸也是這樣。真正體會了人生的本質悲劇性,才能使人生獲得真正生活的“支點”,而不至于墮落下去。林語堂曾說過,既然人生的本質是悲劇性的,既然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那么,我們就不能更加悲觀下去,而是應該在無意義的人生中創(chuàng)造出有意義的人生來,以博愛、自由、知足、快樂和審美的方式來消解人生的苦難。這就是道家文化的逍遙精神,那種不附著于任何人與事,也包括不附著于自己的生活哲學。所以,林語堂說孔子的哲學更多的是關于禮儀和理性的哲學,沒有道家哲學的幻想飛升和靈性飛揚,從而失了不少美妙與神奇。林語堂很贊賞莊子那句話:“思之無涯,言之滑稽,心靈無羈絆?!闭驗榫窈托撵`的自由,所以莊子才能寫出那樣揮灑自如而又偉大的《逍遙游》和《庖丁解牛》。林語堂的生活方式和文章風格總令人想到莊子的逍遙精神和庖丁解牛的無拘無礙,那是一種出神入化的自由狀態(tài),那是一種行云流水、與自然天地同化的境界。當林語堂筆下的姚木蘭不能和自己的所愛結為夫妻,她沒有像中國現(xiàn)代許多作家筆下的女性那樣與命運抗爭,更沒有使心靈受到摧殘,而是以超然的態(tài)度應之,既能欣然地生活、快樂地體會屬于自己的非?,F(xiàn)實的幸福時光,又能在美妙的想象中回味曾經擁有的寶貴的愛情。林語堂自己也是如此,雖然他不能與自己的至愛陳錦端結為伉儷,但與廖翠鳳先結婚后戀愛同樣也能得到幸福,即便在夜深人靜、在寫作之時勾起對往昔愛情的回憶,那也是在痛楚中洋溢著無盡的甜蜜和幸福之感。在林語堂看來,人生就如同一條小溪,在他的生命行程中不可能沒有阻礙物和一貫而下,問題是要將“障礙”看成是正常的,也不要將受阻之水激起的浪花看成是不平的哀鳴,而應該將之看成是潺潺流淌的歡樂之歌。如此人生,哪還有什么過不去的、化不開的死結呢?林語堂文體之性靈、通達、瀟灑、閑適與自由也與此直接相關,只有思想通透了,文章才能進入沒有羈絆的自由狀態(tài)。

在對莊子的評價中,林語堂非常贊賞他的散文,他說:“道家文學及學者所以受人歡迎,主要原因便是莊子散文的魅力;就吸引人的標準和思想形態(tài)來說,莊子不愧是古典時期的散文泰斗?!保ā吨袊纳裣烧軐W》)就老子的文章來說,雋語妙言隨處可見,就如同撒落滿地的粉碎寶石,而莊子則如同滿天的花樹,浪漫而惹眼,令人起一種超然于外的桃源仙氣。就林語堂來說,他從老子那里更多地學習了深刻的思想、反語的方式、箴言的表達、直覺的感受和深含的微笑;他從莊子那里則學到了主觀而深奧的哲理、浪漫的情思、洶涌澎湃的氣勢、動人的比擬、絢爛的語詞、聰慧的悟性和狂放的筆調及心靈的張揚。如果再進一步說,林語堂從老子身上更多地領會了其思想內涵,而從莊子那里更多地吸收了其文學風骨。如《悼魯迅》便是這樣,文中的生命悲感是老子式的,但那狂放蕭散的文學表達則是莊子式的。

如果說孔子之于林語堂主要是可愛的世俗生活人物,告訴林語堂一些生活常識,也告訴他一些為人的法則,那么,老、莊之于林語堂則主要是超凡脫俗的神仙人物,他們告訴林語堂脫離世俗人煙獲得自由的可能性及其途徑。換言之,孔子儒家哲學讓林語堂扎根于社會人生,體會一種現(xiàn)實化的世界;而老莊哲學則讓林語堂逍遙起來,具有詩化的夢想世界。這也是林語堂自己說的:他行為尊孔孟,思想崇老莊。為人須規(guī)矩,而為文可放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