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節(jié) 元代的兩都
元代的大都和上都并稱為兩都。
大都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北京位于幽燕之地,自古以來就是防備北方塞外民族入侵的軍事重鎮(zhèn),為中原王朝北方藩籬,又為經略東北與塞外的戰(zhàn)略要地。要鞏固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就必須占有幽燕地區(qū),因而中原各王朝在北京,都駐有重兵把守,防備極嚴。燕山環(huán)抱幽州地區(qū),山高險峻,憑借燕山天險,自西向東依次有五個重要關隘,即居庸關、古北口、松亭關、盧龍關和榆關。這些關隘都位于山口,狹窄難行,不易通過大量騎兵輜重,易守難攻,因而成為難以攻克的天然防線。936年,時為后唐河東節(jié)度使的石敬瑭為了篡位稱帝,不惜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遣使者到長城以外的契丹,以約割讓幽云十六州給契丹,來換取契丹出兵滅后唐。契丹幫助石敬瑭滅了后唐,隨即接管了幽云十六州,從此,契丹政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遼太宗會同元年(938),設立了三都,幽都府(今北京)為南京。
遼之后,北京又經歷了金的統(tǒng)治,金海陵王完顏亮于天德三年(1151),決定遷都燕京,貞元元年(1153)正式遷都,改稱中都。當時,金和南宋的界線為東起淮河,西到大散關。以淮河流域作為宋、金兩國的分界線,可以看出金朝已經統(tǒng)治了北邊半個中國。
1215年,成吉思汗攻占了金中都,復稱其為燕京。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即帝位。早在他即位之前,大臣霸都魯就建議:“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sup>忽必烈也意識到了都城的重要,于是,1264年又改燕京為中都,并于1267年開始,在中都舊城的東北修建新城。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定為都城。1276年,大都城建成。
上都與大都南北相望,是元朝的夏都。上都的北部,是連綿起伏的山脈,因其山蜿蜒起伏,像龍,所以叫龍岡山,也叫臥龍山。上都的南邊有灤河流過,灤河上游,因形狀像閃電,蒙古語叫閃電格勒。東、西兩邊及灤河之外,是廣闊的草原,“四山拱衛(wèi),佳氣蔥郁”。元上都所在草原叫金蓮川,歷史上曾是東胡、匈奴、突厥、鮮卑、契丹、女真等古代游牧民族游牧和狩獵的地方,它在遼和金時期被稱為“曷里滸東川”。1168年,金世宗完顏雍夏季到這里狩獵,看到遍地盛開著金蓮花,于是把它更名為“金蓮川”。1211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騎兵攻陷桓州城以后,金蓮川就成為蒙古族汗國的領地。1251年,蒙哥汗登基后,命他的二弟忽必烈到金蓮川駐帳。在這里,忽必烈廣招天下名士,組成了著名的“金蓮川幕府”。幕府人士中有漢人儒士,也有佛教僧人和西域人,但以漢人居多。1256年,忽必烈命他的幕府人物劉秉忠選址建城,劉秉忠選中了金蓮川。1259年城和郭建成,命名為“開平府”。1259年7月,蒙哥在攻打釣魚山時染病去世,忽必烈正攻打鄂州,得消息后急忙趕回,在燕京做了幾個月的休整后,北上來到開平。1260年5月,忽必烈在開平登上蒙古大汗的汗位,開平府隨即成了“圣上龍飛之地”
,成為蒙古汗國新的首都。當時蒙哥的幼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駐扎,他也在那里登汗位,兩個大汗爆發(fā)了南北戰(zhàn)爭,歷時五年,以忽必烈全勝而告終。中統(tǒng)四年,在對阿里不哥戰(zhàn)事勝券在握時,忽必烈下詔書把開平改名為上都。位于燕山腳下的大都,和位于灤水之邊的草原新興城市上都,因忽必烈而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成了元代的兩個首都,也成為全國最大的兩座城市。兩都當中,大都是正都,上都則是夏都、行都。元代從忽必烈開始正式實行兩都巡幸制,即冬天在大都理政,夏天到上都駐夏清暑。此后,直到上都被燒毀之前,元代歷屆皇帝每年都“北巡”上都,形成了兩都巡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