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昭君《黃鳥》詩

詩鏡總論 作者:(明) 陸時雍(撰) 著 李子廣(評注) 注


王昭君《黃鳥》詩(1),感痛未深。以絕世姿作蠻夷嬪(2),人茍有懷(3),其言當不止此。此有情而不能言情之過也。

【注釋】

(1)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南郡秭歸(今屬湖北)人。漢元帝時期宮女,遠嫁匈奴,稱寧胡閼氏。《黃鳥》:一名《怨曠思惟歌》或《怨詩》。詩云:“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于苞桑。養(yǎng)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頡頏。雖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獨伊何,改往變常。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按,此詩實為后人偽托。

(2)蠻夷嬪:此處指王昭君嫁與匈奴呼韓邪單于,為其嬪妃,并被封為“寧胡閼氏”。蠻夷,古代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

(3)人茍有懷:指一般人如果有這樣的遭際情懷。

【評析】

陸氏論詩主情主韻,主張詩之情真,且應(yīng)善言其情而具綿綿不盡的韻味。后人(東漢)托名王昭君的《黃鳥》詩,則是“有情而不能言情”的一個例證。

《黃鳥》應(yīng)是《怨曠思惟歌》的另一名稱。此詩始見于傳為蔡邕所著《琴操》。根據(jù)詩前題解所述,是昭君不見遇于漢元帝,“心思不樂,心念鄉(xiāng)土”,而作此歌。草木枯黃的秋天,一只黃鳥棲止于山中,或飛落在桑樹之上。它羽毛光鮮,外表亮麗,卻內(nèi)心悲苦。這是昭君感物起興的自況,她自悲身世遭遇不幸而內(nèi)心徬徨,于是自請遠嫁,來到遙遠的邊地。遠離家鄉(xiāng),遠離父母,她發(fā)出了如此的愴呼:“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這首詩或運用比興或直抒胸臆,流蕩著一種不可遏制的強烈情感,藝術(shù)上有一定特點。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二評這首詩說:“若明訴入胡之苦,不特說不盡,說出亦淺也。呼父呼母,聲淚俱絕,下視石季倫擬作,瑣屑不足道矣?!标懯蠀s認為此詩“感痛未深”,“有情而不能言情”,大概是不滿于這種感情表現(xiàn)的強烈外放而乏含蓄蘊藉之致,與其論詩主張不合。這當然是不夠公允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