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桃源行

中國古典詩詞名家菁華賞析——王維 作者:馬瑋 編


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1),兩岸桃花夾古津(2)。

坐看紅樹不知遠(3),行盡青溪不見人(4)。

山口潛行始隈隩(5),山開曠望旋平陸(6)。

遙看一處攢云樹(7),近入千家散花竹(8)

樵客初傳漢姓名(9),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10),還從物外起田園(11)

月明松下房櫳靜(12),日出云中雞犬喧(13)。

驚聞俗客爭來集(14),競引還家問都邑(15)。

平明閭巷掃花開(16),薄暮漁樵乘水入(17)

初因避地去人間(18),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19),世中遙望空云山(20)。

不疑靈境難聞見(21),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22)。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23)。

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24),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25)。

春來遍是桃花水(26),不辨仙源何處尋。

>注釋

(1) 逐:追隨,這里是順著的意思。逐水:順著溪水。

(2) 津:渡口。宋代詞人秦觀《踏莎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p>

(3) 坐:因為。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p>

(4) 見人:遇到路人。

(5) 潛行:悄悄地、慢慢地行進。隈隩(wēi yù):曲折幽深的山坳河岸。

(6) 曠望:指從夾岸山谷中出來視野豁然開闊。旋:不久。

(7) 攢:聚集。攢云樹:云與樹相接。

(8) 散花竹:到處是花和竹林。

(9) 樵客:即樵夫,此處指漁人。漢:漢代。

(10)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傳在今湖南桃源縣(晉代屬武陵郡)西南。

(11) 物外:世外。

(12) 櫳:窗欞木,即窗戶。

(13) 喧:喧鬧嘈雜,指雞的鳴叫聲。

(14) 俗客:與桃花源所居之人相對而言,指誤入桃花源的漁人。

(15) 引:領(lǐng)。都邑:指桃源人原來的家鄉(xiāng)(的現(xiàn)狀)。

(16) 平明:天剛亮,清早。唐代盧綸《塞下曲》:“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閭巷:里弄,街巷。開:指開門。

(17) ?。号R近,靠近。薄暮:傍晚。

(18) 避地:躲避禍患所居之地。去:離開。人間:亂世。

(19) 峽中:指桃花源。人事:人間俗事。

(20) 世中:俗世。

(21) 靈境:指仙境。

(22) 塵心:普通人的感情。鄉(xiāng):古代地方行政單位??h:地方行政區(qū)劃的一種。鄉(xiāng)縣:此處代指家鄉(xiāng)。

(23) 游衍:恣意游逛,流連不去。

(24) 不迷:不再迷路。

(25) 云林:云霧繚繞中的山林。

(26) 桃花水:即桃花汛,桃花盛開時,江河里春水暴漲。

>題解

這首七言樂府詩,將陶淵明敘事散文《桃花源記》改用詩歌形式表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對世外桃源般的田園生活的喜愛與向往,暗含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詩旨保持了與陶文的高度一致,語言卻更加簡約,較之陶文,更易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力,頗為后人稱道。

賞析

《桃花源記》是晉人陶淵明寫的一篇散文,歷來流傳甚廣。要將散文的內(nèi)容改用詩歌表現(xiàn)出來,絕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還必須進行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王摩詰的詩,尤其擅長在創(chuàng)設(shè)的詩意畫面中開拓詩的意境,這首《桃源行》,畫面唯美,線條簡約,詩境清新蘊藉,詩畫結(jié)合,頗具美感。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贝荷藉七?,桃林夾岸,中有水流舟行,仿佛行舟戲水;置身舟中,坐看夾岸紅樹一路綿延無盡頭,舟至青溪盡頭也不曾見得一人行。詩歌伊始,王維呈上一幅山水戲春圖:春山、青溪、紅樹、漁舟、漁人交錯出現(xiàn)在畫面中,色澤艷麗生動,漁人意興盎然。陶淵明《桃花源記》載:“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這段平白敘事,經(jīng)王維之手,幻化成畫,人物、地點、事件緣起盡在其中,然而驚艷的色彩、唯美的意象,混搭在春山春水春花構(gòu)織的畫卷中,引發(fā)讀者多少詩意的想象,詩境優(yōu)美清新。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睗O人棄舟登岸,進入一個曲折幽深的山坳口后,悄然前行,一段行程后,山勢陡然趨緩,再行不久,眼前豁然開朗,一片開闊的田野撲入視野。桃源之行,將會是怎樣的行程?詩人好似一名導游,將桃源隱匿在一處幽深曲折的山坳深處的別有洞天處。始“隈隩”與旋“平陸”的銜接,讓桃源頗有曲徑通幽、回環(huán)曲折的神秘感,讀來令人向往。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這兩句,王維以遠觀近看的視角,對桃源做了一個全景介紹。在王維的筆下,桃源好似一幅天然的寫意畫,遠景云樹相接,意境曠遠,近景桃花竹林相映成趣,隨處可見的春竹春花將桃源變成了一座翠色逼人、桃色引人的春之苑,意境恬美。這樣的畫面中,透露出平和靜謐卻不失生動生氣的韻味,引逗得讀者馳騁想象,何人可居如此世外桃源?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边@兩句栝了陶文“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思,王維只敘說桃源居人生平頭一次聽聞大漢之名,只交代誤入桃源的漁人乍見居人所穿竟然是秦時服裝,將避世不聞世外的桃源居人的倍感驚奇,將漁人見此絕境之人的吃驚不已一一隱匿在詩句之后,任讀者想象。出語平淡,傳情卻濃,摩詰詩境之謂也。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边@十二句詩,是全詩的主體部分,詩人以詩意的畫面呈現(xiàn)桃源的景物和生活,敘事、描寫、抒情兼而有之,文脈跌宕,頗有起伏。

“居人”這兩句用互文手法,點明世外桃源是與世隔絕之境,與俗世大不同,是自然的田園生活,暗寫桃源居人生活的平和愜意。

“月明”二句為讀者創(chuàng)設(shè)了一幅靜寂的月夜圖和一幅生動的旭日圖,前句寫月夜松直窗靜的靜謐之境,后句寫朝日初升雞鳴樹梢的生機盎然,動靜相宜。

“驚聞”二句以敘事的口吻寫桃源居人熱情好客、淳樸思鄉(xiāng),卻借著“爭”“競”二字將這個場景寫得極富畫面感,人物神色如在眼前。

“平明”二句寫桃源居人的日常生活畫面,晨起灑掃街巷落花,掃除一條小徑出門,傍晚時分漁人樵夫乘一葉小舟劃水而歸,伴著落英晨出,劃著船兒暮歸,仿佛勞作的辛苦都被湮沒在晨起暮歸的詩意生活中,同時回扣“桃源行”的題目。

“初因”二句是王維詩中難得一見的直書其事,桃源居人因避戰(zhàn)亂誤入桃源仙境,不期然過上了類似仙居的日子。王維借此表達對和平安寧的田園生活的喜愛與向往之情,用筆卻是平鋪直敘,不動聲色間傳情達意。

“峽里”二句王維以深情的詠嘆,表現(xiàn)桃源之人與世無爭、安然自適的生活態(tài)度,表達俗世之人對桃源仙境的向往之情,頗能引發(fā)讀者的共鳴。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边@十句是《桃源行》的結(jié)篇,王維在如畫、如夢、如幻的詩境中,寫景,敘事,抒情,最終合力指向詩歌主旨。

漁人思鄉(xiāng)心切,輕易尋得桃源仙境覺得仙境易得,加之思鄉(xiāng)情切,塵心仍重,故而選擇離開桃源,出洞后又為仙境所迷打算無論山隔水阻,自己終究要辭家去桃花源長期游歷;漁人自以為再走舊路不會迷路,孰料山巒溝壑而今變了模樣,只記得當時桃源在那深山幽壑里,幾經(jīng)溪水蜿蜒,才終得一睹云樹相接處的真容。而今春水漲滿春花落,桃花盡日隨流水,卻到哪里去找尋世外桃源的所在?。窟@一部分,王維摹寫漁人去而復返留戀桃源的心理,摹寫時過境遷桃源不復再現(xiàn)的悵惘,并將景與事熔鑄其中,詩歌容量豐富,叵耐玩味。尤為工巧的是,全詩以誤入桃源起筆,以悵惘失卻桃源結(jié)篇,首尾遙相呼應,結(jié)構(gòu)圓滿,詩人尋找心中理想的桃花源終而未果,這樣的構(gòu)思暗扣詩旨,卻無刻意為之的痕跡,行文自然流暢,意境令人回味。

這首《桃源行》,脫胎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前者長于繪畫,后者長于敘事,二者各具其妙。而王維用三十二句、二百多言的詩畫創(chuàng)作,取代了陶潛兩千多字的敘事,隱匿了諸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細節(jié),然而這并不影響讀者在這區(qū)區(qū)二百余言的詩歌中馳騁想象,因為王維詩歌中生動鮮活的畫面,創(chuàng)設(shè)出異彩紛呈的詩歌意境,輕易就能引發(fā)讀者到更大的想象空間里進行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