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研究的跨學科特性
電影研究的跨學科特性電影的誕生至今不過一百多年,但這個藝術—技術—產(chǎn)業(yè)—市場的綜合體制對人類文明產(chǎn)生了震撼性的影響,電影研究發(fā)展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當然也就不足為奇。從學術角度來說,電影研究作為一門學科是20世紀50年代后形成的。半個多世紀年來,電影研究一直努力擴大自己的學科范圍,構建自己的學科特點,其結果并不是一個完全獨立于與其他學科的學科,而是一個開放型的跨學科研究領域。電影研究的跨學科性質(zhì)表現(xiàn)在學科本身的發(fā)展歷史,其理論體系的建立,以及近幾十年來人文、社會科學的多學科、跨學科的互動傾向。
首先,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電影研究在歐美學術界的發(fā)展。20世紀50年代以前,電影漸漸進入歐美的大學課堂,其最早的形式是附屬的選修課程,在英文系、戲劇系、歷史系或綜合人文學院開設,所關注的內(nèi)容是傳記式的電影史料(人物、作品、影產(chǎn)業(yè)),或者電影與其他鄰近學科的關系(文學、戲劇、歷史)。電影研究真正成為獨立的學科要到60年代,其主要理論來源于所謂的歐洲大陸理論,即后來占學術主流的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符號學和精神分析理論對電影理論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創(chuàng)造了一套以影像、情節(jié)為分析對象的電影理論,如縫合理論(suture,即觀影者的主體性形成)、敘事理論(整合俄國的形式主義)等。與這些理論同步發(fā)展的是歐美大學電影研究所的建立和電影博士的培養(yǎng)。當70年代第一批電影博士進入學界時,電影研究已經(jīng)成為一門顯學,并迅速擴展電影理論的視野,從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主義對文本細讀、產(chǎn)業(yè)數(shù)據(jù)(生產(chǎn)、發(fā)行、放映、接受)的重視,到電影與意識形態(tài)、政治、歷史、社會的語境互動研究,新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和性別研究大大推動了電影研究的學科發(fā)展。到了80年代,電影研究這一新興學科形成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又對更新進發(fā)展的文化研究產(chǎn)生了積極作用,比如通過以性別差異為基礎的凝視(gaze)理論分析大眾文化現(xiàn)象(流行音樂等)。90 年代以來,新電影史從文化理論的角度重返早期電影,探討電影與都市現(xiàn)代性、視覺文化、科技生活的重疊關系,更深刻地揭示了電影對現(xiàn)代生活各方面的影響。鑒于電影學科在歐美大學跨學科的發(fā)展,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這一學科在體制建構上可以同時分屬于文學、藝術甚至傳播學院。
其次,只要考察一下電影理論框架下的內(nèi)容,我們就更能了解電影研究的跨學科性質(zhì)。除了所謂的經(jīng)典理論(即結構主義以前對電影的論述,包括巴贊[Bazin]、克拉考爾[Kracauer]等),電影理論所包含的符號學、形式主義、精神分析、新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性別研究,以及近來的后殖民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跨國主義、全球化批評,這些分支幾乎都不是電影研究學科的獨創(chuàng)。當然,作者論(auteur)和縫合理論可以算作電影研究的首創(chuàng),但這些并不是電影理論的主流。從這點來看,波德維爾(Bordwell)在《后理論》中對電影研究中的兩大“超理論”(主體理論和文化理論)的批評正說明電影研究本身沒有獨一無二的理論系統(tǒng),而他所推崇的介于理論與文本之間的經(jīng)驗(empirical)研究更說明了電影的跨學科性質(zhì),因為這種經(jīng)驗方法所依靠的是學者對文本和資料的直接掌握和分析,這方面與傳統(tǒng)的文學和歷史研究相去不遠。其實,新電影史正是在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研究的基礎上,對電影產(chǎn)業(yè)、制度等進行了更為理論的分析,使電影研究與相關學科(城市歷史、科技歷史、視覺現(xiàn)代性)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嚴格說來,波德維爾所擅長的以電影文本為基礎的批評(作品分析、敘事研究、風格系統(tǒng)),在很大程度上也吸收了結構主義以前及以后的文學研究傳統(tǒng)。
最后,我們可以參照電影研究在中國的發(fā)展。顯然,在以文學為主導的人文學科中,電影研究長期不受重視,其真正發(fā)展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一批美國學者在暑期到北京講學,帶來了最新的西方電影理論成果,使中國與世界在隔絕了三十多年后重新接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學者對西方電影理論的接受是有選擇的,其中巴贊的現(xiàn)實主義理論獨受青睞,而后結構主義的電影理論并沒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80年代的理論熱促使中國學者重新面對電影本體論,有些學者因此提出“丟掉戲劇拐杖”,廢除“謝晉電影模式”等相對激進的主張,試圖重建一個美學體系。當然,其后界定的電影學其實是電影美學,屬于美學的一個分支,并非獨一無二的學科。從電影批評來說,90年代以來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不是電影美學,而是重點各異的文化研究,尤其是用后殖民理論分析在國際電影節(jié)屢屢獲獎的中國的民俗電影(或所謂的張藝謀模式)。新世紀以來,電影產(chǎn)業(yè)研究在中國逐漸形成,大量援用傳播學、媒體研究的方法,分析國產(chǎn)大片在跨國市場的運作,以及對中國軟實力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貢獻??傊谥袊鴮W界,雖然十多年來電影研究的學科地位得到了鞏固,電影博士點不斷產(chǎn)生,但電影研究仍然保持其跨學科的性質(zhì)。
從以上三方面考量,我覺得電影研究本身就是一個跨學科的學科,而這個學科特性歷史上不但沒有削弱電影研究的繁榮,反而推動了電影研究與相關學科的互動,使其成為大學體制和人文學界中發(fā)展迅速的學科。因其跨學科的特性,我們在強調(diào)電影的藝術特征時,不必拋棄文學、歷史、戲劇、美學、傳播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相反,我們應該重視電影研究中長期受到忽視的課題,如表演、音樂、明星、觀眾等,這樣才能從新的角度挖掘電影跨學科的綜合藝術的特性,整合電影與藝術、傳播、媒體的政治經(jīng)濟體系,更快地發(fā)展跨學科的電影研究。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5月6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