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挑水

一個人的集體記憶 作者:李長安 著


三四十年前,貴陽市居民基本上是挑水吃。

據(jù)說,貴陽市20世紀40年代就有了自來水,但直接引入到家中使用的極少。1949年以后,也還是如此。至少,到六七十年代,雖然有自來水,居民用水主要還是靠挑水。

那時,只有極少數(shù)機關、宿舍有自來水管引進到樓里或者院子里。

挑水,是許多居民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行為。一根扁擔、兩只水桶,是居家過日子必不可少的家庭用具。房屋再小,都必須有一個擺放水缸的地方。

一種是到水站挑,一種是到水井挑。

先說到水站挑水。

“水站”,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十分陌生的詞,一是從來就沒見過,二來就連我們的新華詞典里也沒有“水站”這個詞,而三四十年前,“水站”卻是這個城市里最重要的“機構”,夸張點說,這個城市里可以幾天沒有警察,卻一刻也不能沒有水站。因為居民每天生活的全部用水,都要從這個被稱之為“水站”的地方獲取。

那時,貴陽市大街小巷幾乎都有“水站”,樣子類似于門衛(wèi)崗樓:一間小木屋,一個門、一扇窗,窗戶外有兩個水龍頭。里面一張很小的桌子,一把椅子,一個專司管水的管理員,從清早到傍晚,為附近居民用水服務。

水不是白用的。到水站挑水,要在水站買“水票”,大約香煙盒大小的一張紙片,上面印著幾十個小格子,買了以后,管理員就在上面蓋一個私章。

印象中,那時每一挑水(兩桶)是一分錢,每挑一次,管水站的就用筆在水票上的一個小方格里畫個叉,直到這張水票全部畫完,重新再買。

那時我們家住機關宿舍,水管是安裝到院子里的,每個院子里有一個水龍頭、一個總水表。每月自來水公司抄表員來抄水表,留下交款的單子,然后由院子里各家輪流收水費。各家按人數(shù)收,最后自己去自來水公司交費,交費單據(jù)等再移交給下一戶,所以那個時候我們沒有挑過水。

但我們這半條街,除了我們這個院子有自來水,其他院子的居民,都是靠挑水過日子。同學、玩伴的家里,都是靠挑水,所以我對挑水的印象很深刻。

我們家住的那條小街,上、下兩個街口都設有一個水站。近一點的一個水站,離我們院子也就二三十米。管這個水站的,是一個半殘疾的男子,就住在水站旁邊,每天很早就坐進了水站那間小屋。

我印象很深的是他每次劃水票不是用筆來畫叉,而是用一根改造過的鉛筆蓋章,他把中間的筆芯掏掉,筆頭就形成了一個小圓環(huán)。小桌子上放有一個裝有紅色印泥的小盒子,每放一挑水,他就用這個筆頭沾一下印泥,在用戶的水票小格子里一戳,上面就印上了一個紅紅的小圓環(huán),大小正好,又快又方便。

這支筆的一頭,拴了根細繩,釘在小窗戶上,有時他一時半會兒不在,挑水的人也很自覺地拿過筆來自己戳一下水票。

每天七點左右,水站就開門了,晚上大約九點才關門。每天早上和下午,是居民用水的高峰,水龍頭這個時間幾乎就沒有關過。為了方便蓋戳畫叉,居民們一般都會自己用硬紙殼剪成水票大小,把水票貼上去,穿一根細繩吊在扁擔一頭,也有的就直接把水票貼在扁擔上,蓋起來也很方便。

挑水,是那個年月大部分百姓家的平常事。除了大人挑,孩子們也挑,如果放學早,回家放下書包的頭一件事,就是挑水。我小學五六年級那會兒,許多同學就能挑水了。個子矮一點,就把桶繩在扁擔上多挽幾道,再不然,就一次挑半桶,一挑水分兩次。有的院子門檻高,就在桶繩中間打個結,過門檻時扁擔從中間的繩結穿過去挑。

有時跟同學一起去水站看他們挑水,看著他們很熟練地提桶、挽繩、起身、開步,走起來穩(wěn)穩(wěn)當當,覺得挑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想試試??晌姨舻闷饋?,卻邁不開步,幾晃蕩就把水灑了不少。同學趕緊喊放下,不然水都會讓我給浪費掉。

挑水看似簡單,實際也有許多學問。有的挑水的路稍長些,還要爬坡上坎,就在桶上栓一塊小木板,水接滿后木板就漂在桶面上,走快了水也不會蕩出來。

那時,還沒有什么雙休日,所以,一到星期日,水站從早到晚都是人。除了洗菜做飯,還要洗衣、被,全都靠挑水。幾乎一整天,條條小街小巷的石板路上,全是濕漉漉的水跡,從水站延伸到各家各院。

機關宿舍和院子里的孩子們,一般都挑不了水,就是一桶水接滿了,也都提不起來?!案F人的孩子早當家”,從挑水就可見一斑。

后來,高樓慢慢地又快快地出現(xiàn)在了城市里,小街小巷、平房院落都沒了,水站也永遠地在城市里消失了。

再說到水井挑水。

那時,大部分居民是在水站挑水,也有部分居民靠挑井水過日子。

水井,三四十年前在貴陽市的大街小巷里還是比較多的。1949年前,全市據(jù)說有一百多口大大小小的水井。年代最久的水井,是明代的。許多具體的地名,都是因為有井而形成的,像什么皂角井、涼水井、黃家井、貓貓井、冒沙井、龍泉巷、龍井巷、雙井巷等等。

這些分布四處的水井,有大有小,都是公用的、不收費,年代都很久遠。不論大小,大都修建得很精致,青石條的井口、井壁,大一些的井還有井臺、井欄。

那時的井水質量都很好。一些小商販、小菜販發(fā)豆芽、做豆腐等,都只用井水,從不用自來水。用井水發(fā)出來的豆芽、磨出的豆腐,味道很純正。

貴陽的幾個米粉廠、豆腐坊,都是靠著幾個大的水井而建,因為井水沒有漂白粉、明礬之類的東西。所以,但凡有水井的地方,居民們都喜歡打井水,不光是不花錢,關鍵是水質比自來水好。

用井水的居民,環(huán)保和衛(wèi)生意識是很強的。水井旁都會有專門的公用打水桶,上面拴著一根長長的井繩,一頭系在井欄或木樁上。來打水的人,把井繩捋在手中,然后把打水的小桶用力往井下一扔,一手提住井繩左右搖晃,把水桶灌滿,提上來往自己家的挑水桶倒就是了。

提上來的打水桶不能落地,要雙手拿住直接倒水,然后再接著打第二桶,打完后把打水桶放入井中就行了。自己家的挑水桶是不能直接放入井中打水的,因為桶底是要沾地的,放到井里直接打水不衛(wèi)生,也沒人這樣做,這已是打水人家的基本規(guī)矩了。也有的人家,自己會帶小桶和井繩,但都必須保證下井前干凈。

離水井近的人家,除了挑水回去,也常常會把衣物、蔬菜等拿到井邊來洗,但都是打起水來,在井臺下面用水,從來不會在井臺上洗用,洗菜時摘下的爛菜葉之類的垃圾,自己也會隨身帶走。所以,別看水井是公用的,但始終是最干凈的地方。

天氣好時,這些水井旁總是有不少的主婦們在忙碌:洗衣的、洗菜的,三五一堆,聊著家長里短,也是貴陽市那個年代一道特有的民俗民情風景線。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兩個井。一個是新華路的大水井,好像叫作彭家井,應當是貴陽市當時最大的井了,就在馬路邊上。這個井是個正方形的,邊長有四米左右,井臺較高,從井沿到井壁,全部是整整齊齊的大石條砌成,井臺四周很寬,全部是石板鋪成。井水特別清澈,每天都有很多居民來挑水,洗衣,洗菜。井邊的居民家門前都十分干凈,還有不少人家栽有一些花卉。夏天,井里的水是冰涼的,而冬天,水井隱約冒著熱氣,水是溫的。1977年,我正在這個派出所當片警,幾乎每天都要看到這口井。

另一個井,應該是叫龍井吧,位于兒時經常去光顧的地帶——公園北路貫城河邊的魚市和鴿市。這口井比新華路的井要小些,但也算是一口大井了。因為水質好,所以買賣小金魚的魚市就在這口井的四周。賣魚的、養(yǎng)魚的,都是打井里的水。你若是買好了小魚兒,賣家會用井水給你裝好帶走。賣魚的,也是用井水養(yǎng)著魚兒,根本不會用自來水,不像現(xiàn)在的魚市,沒有井水,只能用加氧的自來水。

井邊不遠還有一個小米粉廠,也是用井水做水源,做出的米粉,味道確實比其他米粉廠的好吃,很受百姓歡迎。

20世紀80年代,城市建設飛速發(fā)展,自來水慢慢進入百姓家中,進入高樓大廈,水井也慢慢被污染,被放棄,挑井水的人家越來越少。到了90年代,市區(qū)里的水井逐漸消失,就連井身遺跡也都不見了蹤影。

挑水,成了永遠的過去。

但細細想來,消失的不僅僅是挑水和水井,隨之消失的,還有那甘甜的、沒有任何化學添加劑的水質,更有那共用一種自然資源而形成的環(huán)保意識。

有一得,必有一失。社會或許就是在這得與失之間發(fā)展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