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少兒時,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各式各樣的手藝人做活。現(xiàn)在回想起來,就像昨天的事情。
三四十年前,城市里的手藝人是很多的,俗稱“三百六十行”,什么鐵匠、木匠、石匠、皮匠、篾匠,箍桶的、補鍋的、閹雞的、修鋼筆的、刻章治印的、修鎖的、彈棉花的、磨菜刀的,還有開什么翻砂鋪、白鐵鋪、鐵匠鋪的等等。
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各種行當?shù)倪汉嚷暎骸澳ゼ舻秮?、戧菜刀”“換銻鍋底”……在大街小巷里此起彼伏。還有的不是靠吆喝,是靠聲音?!拌K、鐺鐺”——這是閹雞的;“叮叮當、叮叮當”——這是賣丁丁糖的。各種各樣的聲音,讓你能夠感受到尋常百姓實實在在的生活。
那時候,正值“文革”,上學時間很不規(guī)律,經(jīng)常停課。這也給了我們這些調皮的孩子大把大把的時間,讓我們能夠憑自己的興趣去消磨時光。
我只要看見有做手藝活的,就要蹲下來看,總覺得很有趣。喜歡看他們挑擔里各式各樣的工具,看他們胸有成竹的神態(tài),看他們干凈利落、有章有法的動作??赐暌粋€個活路完整的過程,就像自己干完了這個活。常常是蹲得腿發(fā)麻了,被大人擰著耳朵揪回家,還覺得沒看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