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請修學校尊師儒取士劄子

二程文選譯(修訂版) 作者:郭齊 譯注


請修學校尊師儒取士劄子

這篇劄子作于神宗熙寧元年,當時程顥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程顥認為,要治理好國家,根本在于“正風俗,得賢才”,而要端正風俗,得到人才,關(guān)鍵在于教育。因此他在劄子中提出了辦好各級各類學校,尊重教師,培訓師資,舉薦學員,選取士人,管理好公卿大夫子弟等一整套實施方案。這些,體現(xiàn)了程顥的教育思想,其中也不無可取之處。當然,作者的最終目的,還是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服務的。

臣伏謂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宋興百余年,而教化未大醇,人情未盡美,士人微謙退之節(jié),鄉(xiāng)閭無廉恥之行,刑雖繁而奸不止,官雖冗而材不足者,此蓋學校之不修,師儒之不尊,無以風勸養(yǎng)勵之使然耳。竊以去圣久遠,師道不立,儒者之學幾于廢熄,惟朝廷崇尚教育之,則不日而復。古者一道德以同俗,茍師學不正,則道德何從而一?方今人執(zhí)私見,家為異說,支離經(jīng)訓,無復統(tǒng)一,道之不明不行,乃在于此。

臣謂宜先禮命近侍賢儒,各以類舉,及百執(zhí)事、方岳、州縣之吏,悉心推訪。凡有明先王之道,德業(yè)充備,足為師表者,其次有篤志好學,材良行修者,皆以名聞。其高蹈之士,朝廷當厚禮延聘,其余命州縣敦遣,萃于京師,館之寬閑之宇,豐其廩餼,恤其家之有無,以大臣之賢典領(lǐng)其事,俾群儒朝夕相與,講明正學。其道必本于人倫,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學灑掃應對以往,修其孝悌忠信,周旋禮樂。其所以誘掖激厲、漸摩成就之道,皆有節(jié)序。其要在于擇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鄉(xiāng)人而可至于圣人之道。其學行皆中于是者為成德。

又其次取材識明達,可進于善者,使日受其業(yè),稍久則舉其賢杰以備高任。擇其學業(yè)大明、德義可尊者,為太學之師,次以分教天下之學,始自藩府,至于列郡。擇士之愿學、民之俊秀者入學,皆優(yōu)其廩給而蠲其身役。凡其有父母骨肉之養(yǎng)者,亦通其優(yōu)游往來,以察其行。其大不率教者,斥之從役。

漸自太學及州郡之學,擇其道業(yè)之成,可為人師者,使教于縣之學,如州郡之制。異日則十室之鄉(xiāng)達于黨遂,皆當修其庠序之制,為之立師,學者以次而察焉。縣令每歲與學之師以鄉(xiāng)飲之禮會其鄉(xiāng)老,學者眾推經(jīng)明行修、材能可任之士,升于州之學,以觀其實。學荒行虧者罷歸,而罪其吏與師;其升于州而當者,復其家之役??な赜謿q與學之師行鄉(xiāng)飲酒之禮,大會郡士,以經(jīng)義、性行、材能三物賓興其士于太學,太學又聚而教之。其學不明、行不修與材之下者罷歸,以為郡守學師之罪。升于太學者,亦聽其以時還鄉(xiāng)里,復來于學。

太學歲論其賢者能者于朝,謂之選士。朝廷問之經(jīng)以考其言,試之職以觀其材,然后辨論其等差而命之秩。凡處郡縣之學與太學者,皆滿三歲,然后得充薦。其自州郡升于太學者,一歲而后薦。其有學行超卓、眾所信服者,雖不處于學,或處學而未久,亦得備數(shù)論薦。

凡選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潔,居家孝悌,有廉恥禮遜,通明學業(yè),曉達治道者。在州縣之學,則先使其鄉(xiāng)里長老,次及學眾推之。在太學者,先使其同黨,次及博士推之。其學之師與州縣之長,無或?qū)F渌?。茍不以實,其懷奸罔上?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12/09012057164769.png" />,師長皆除其仕籍,終身不齒;失者亦奪官二等,勿以赦及去職論。州縣之長,蒞事未滿半歲者,皆不薦士。師皆取學者成否之分數(shù)為之賞罰。

凡公卿大夫之子弟皆入學,在京師者入太學,在外者各入其所在州之學,謂之國子。其有當補蔭者,并如舊制,惟不選于學者,不授以職。每歲諸路別言一路國子之秀者升于太學,其升而不當者,罪其監(jiān)司與州郡之師。太學歲論國子之有學行材能者于朝,其在學賓興考試之法,皆如選士。

國子自入學,中外通及七年,或太學五年。年及三十以上,所學不成者,辨而為二等。上者所授以筦庫之任,自非其后學業(yè)修進,中于論選,則不復使親民政。其下者罷歸之。雖歲滿,愿留學者亦聽。其在外學七歲而不中升選者,皆論致太學而考察之,為二等之法。國子之大不率教者,亦斥罷之。凡有職任之人,其學業(yè)材行應薦者,諸路及近侍以聞,處之太學,其論試亦如選士之法,取其賢能而進用之。凡國子之有官者,中選則增其秩。

臣謂既一以道德仁義教養(yǎng)之,又專以行實材學升進,去其聲律小碎、糊名謄錄一切無義理之弊,不數(shù)年間,學者靡然丕變矣。豈惟得士浸廣,天下風俗將日入醇正,王化之本也。臣謂帝王之道,莫尚于此。愿陛下特留宸意,為萬世行之。

【翻譯】

我認為治理天下以端正風俗、獲得人才為根本。宋朝開國百余年,而教化沒有完全純正,人情沒有盡善盡美,士人沒有謙讓的節(jié)操,民間沒有懂得廉恥的行為,刑罰雖然繁多而奸邪不能杜絕,官員雖然冗雜而人才不足,其原因恐怕是學校沒有辦好,教師、儒士沒有得到尊重,無法教化勸導、培養(yǎng)鞭策百姓而使其這樣做。我認為離開圣人久遠,師道不立,儒家的學問幾乎等于廢棄,只要朝廷崇尚而加以教育,則用不了多久就恢復了。古時候統(tǒng)一道德來整齊風俗,如果教師的學問不正,那么道德從哪里統(tǒng)一?當今人人固執(zhí)私見,家家創(chuàng)立異說,經(jīng)典的解釋支離破碎,沒有統(tǒng)一的見解,道不能闡揚和實行,原因就在于此。

我認為應該先有禮貌地吩咐親近侍從中的賢明儒者,各自舉薦像他們一樣的人,命令文武官員、地方大員和州縣的官吏,悉心查訪,凡是有懂得先王之道,道德完善,足以為人師表的人,其次有志向堅定,喜好學問,才能優(yōu)良,品行端正的人,都把他們的名字上報。那些隱居的士人,朝廷應當以優(yōu)厚的禮遇聘請,其余的命令州縣督促遣送,集中在京城,讓他們居住在寬敞清靜的屋子里,為他們提供充裕的口糧,對他們家里的困難給予救濟,用大臣中賢明的人主管有關(guān)的事務,讓這些儒者朝夕相處,研討合于正道的學問。他們的學問必須以人倫為根本,能夠揭示事物的道理。教學內(nèi)容從小學的灑掃應對開始,培養(yǎng)學員孝悌忠信的品德,使他們言行舉止合于禮樂規(guī)范。用來誘導激勵、熏陶成就的辦法,都有一定的輕重緩急。學習的要點在于選擇善的行為,自我修養(yǎng),以至于感化天下,從鄉(xiāng)里人可以到達圣人之道。那些學業(yè)品行都合乎以上幾方面的人算是完成了道德學問。

又其次選取有才能有見識,明白通達,可以達到善道的人,讓他們每天接受教育,久一點就舉薦其中的賢人俊杰準備擔任要職。選擇那些學業(yè)十分優(yōu)秀、道德品質(zhì)值得尊敬的人,擔任太學的教師,其余的人讓他們分別在全國各地的學校里執(zhí)教,從府一級開始,直到各郡。選擇士人中愿意學習、百姓中優(yōu)秀的人入學,都提供優(yōu)厚的待遇,免除本人的勞役。凡是那些供養(yǎng)父母骨肉的人,也允許他們隨意往來,以便考察他們的品行。那些完全不服從教管的人,開除出學校,讓他們服徭役。

漸漸從太學和州郡學校,選擇那些道德學業(yè)已經(jīng)成就、可以為人師表的人,讓他們在縣級學校執(zhí)教,依照州郡學校的制度。再往后,從十戶人家的鄉(xiāng)村到更大的區(qū)域,都應該建立起學校的制度,為他們設(shè)立教師,學習的人依次加以考察??h令每年和學校教師用鄉(xiāng)飲酒禮會集當?shù)啬旮咄氐娜?,學生中眾人推舉通曉經(jīng)典,行為端正,有才能,可以任用的士人,升入州學,以便觀察他們的實際才德。學業(yè)荒廢、品行不正的人退回去,追究當?shù)毓倮艉徒處煹呢熑?;升入州學而合格的人,免除他家里的徭役。郡守又每年和學校的教師舉行鄉(xiāng)飲酒的禮儀,廣泛會集郡中的人士,根據(jù)經(jīng)義、性行、才能三個方面以禮推薦合格的士人到太學,太學又集中起來教育他們。那些學業(yè)不通曉、品行不端正和才能低下的人退回去,把這作為郡守和學校教師的過失。升到太學的人,也聽任他們按時回鄉(xiāng),再回到學校。

太學每年推薦有德有才的人到朝廷,叫做選士。朝廷考問他們經(jīng)術(shù)來考察他們的言談,試著讓他們擔任職務來觀察他們的才能,然后評定出不同的等級,任命一定的職位。凡是郡縣學校和太學的學生,都必須滿三年,然后可以被推薦。從州郡升到太學的人,一年以后可以被推薦。有學業(yè)品行高超卓越、眾人信服的人,雖然不在學校,或者在學校不久,也可以列入推薦的人選。

凡是選士的辦法,都要舉薦性行端正高潔,在家孝悌,有廉恥禮讓之心,通曉學業(yè),懂得治國之道的人。在州縣學校,就先讓當?shù)剜l(xiāng)里的長輩老人推舉,其次由全體學生推舉。在太學的人,先讓他們的同鄉(xiāng)推舉,其次由博士推舉。學校教師和州縣的長官,不得徇私。如果不如實舉薦,那些心懷奸詐,欺騙朝廷的人,教師長官都開除他們的公職,終身不錄用。失誤的人也降官兩級,不按赦免和離職論處。州縣的長官,到任沒滿半年的人,都不能推薦士人。教師都按學生學成與否的比例進行賞罰。

凡是公卿大夫的子弟都要入學,在京城的人入太學,在外的人各自進入所在州的學校,叫做國子。其中有應當蔭補的人,一律按原有制度處理,只是不從學校選取的人,不授予官職。每年各路另外推薦一路國子中優(yōu)秀的人升入太學,升入太學而不合格的,追究當?shù)乇O(jiān)司和州郡學校的教師的過失。太學每年把國子中學業(yè)品行優(yōu)秀、有才能的人推薦給朝廷,在學校以禮舉薦和考試的辦法,都和選士相同。

國子從入學開始,內(nèi)外總計必須滿七年,或者太學滿五年。年齡三十歲以上,所學不成的人,分為兩等。上等的人可以授予管理倉庫之類的工作,如果不是以后學業(yè)進步,合于選拔的條件,就不再讓他們擔任州縣官。下等的人遣回。雖然學滿規(guī)定年限,愿意繼續(xù)留在學校的人也聽其便。在外地學校七年,不符合升學選拔條件的人,都送到太學考察他們,實行分為二等的辦法。國子中完全不服從管教的人,也開除他們。凡是有職務的人,他的學業(yè)才能品行符合薦舉條件的人,各路及親近侍從上報,把他們安置在太學,推選考試也按照選士的辦法,選取那些有德有才的人,加以重用。凡是國子中有官職的人,被選中就提升他們的職位和品級。

我認為既一律用道德仁義教養(yǎng)士人,又專門按照行實才學提拔晉升他們,去除那些瑣碎的聲律小技、糊名謄錄等一切不合理的弊病,用不了幾年,治學者就會一下子大變了。豈止得到的士人漸漸增多,天下的風俗將一天天變得純正,這是實行王道的根本。我認為帝王之道,沒有什么比這更重要。愿陛下特別留心,為千秋萬代實行它。

  1. 醇(chún唇):純正。

  2. 鄉(xiāng):一萬二千五百家。閭(lǘ驢):二十五家。這里泛指民間。

  3. 方岳:方,方伯;岳,四岳;都是古代一方諸侯之長。這里指獨當一面的地方大員。

  4. 廩餼(xì戲):官府供給的糧食。

  5. 小學:對少年兒童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西周開始設(shè)置。

  6. 太學:歷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宋代太學始設(shè)于仁宗時。

  7. 藩(fān番)府:府,古代行政區(qū)劃。宋代大州升為府,其級別高于州。因為這些大州地位重要,相當于唐代的藩鎮(zhèn),所以稱藩府。

  8. 列郡(jùn?。焊骺ぃ未鷮嵵父髦?。

  9. 蠲(juān捐):免除。

  10. 黨:五百家。遂:遠郊之外的一種行政區(qū)劃。

  11. 庠(xiáng詳)序:都是古代地方學校,泛指學校。

  12. 鄉(xiāng)飲:即鄉(xiāng)飲酒,古代鄉(xiāng)學的一種禮儀。學業(yè)成,向上級推薦成績優(yōu)異者,設(shè)宴送行,飲酒酬酢,都有一定的儀式。

  13. 賓興:周朝禮儀,由鄉(xiāng)小學舉薦成績優(yōu)異者,待以賓客之禮,送入國學。后來也泛指以禮推薦學業(yè)優(yōu)秀的士人到高一級學校。

  14. 秩:官吏的職位或級別。

  15. 同黨:同鄉(xiāng)。

  16. 博士:學官名,太學的教師。

  17. 罔(wǎng網(wǎng)):欺騙。

  18. 蒞(lì立):到。

  19. 補蔭(yìn?。悍饨〞r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給予子孫入學或任官的權(quán)利。

  20. 路:宋代行政區(qū)劃,上屬中央,下領(lǐng)府、州、軍、縣等。

  21. 監(jiān)司:指各路轉(zhuǎn)運使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等負有監(jiān)察各級官員責任的機構(gòu)。

  22. 筦(guǎn館):同“管”。

  23. 糊名:又稱“封彌”,密封試卷卷頭的姓名、籍貫等,防止作弊。謄錄:試卷由書手抄成副本,再送考官評閱,以防辨認考生筆跡而作弊。

  24. 丕(pī批):大。

  25. 宸(chén沉):帝王住處,代指帝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