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殿劄子
劄(zhá閘)子是官員向皇帝上呈的奏章之一,上殿面呈的稱為上殿劄子。這篇劄子是程顥作監(jiān)察御史里行時所進呈的,當作于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文中論述了作君主的道理,指出君主治理天下,必先確定心志,而確定心志的方法是起用老成有德的賢者,朝夕開導規(guī)勸,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本文體現(xiàn)了作者以治人治性為本的社會政治思想。
臣伏謂君道之大,在乎稽古正學,明善惡之歸,辨忠邪之分,曉然趨道之正。故在乎君志先定,君志定而天下之治成矣。所謂定志者,一心誠意,擇善而固執(zhí)之也。夫義理不先盡
,則多聽而易惑;志意不先定,則守善而或移。惟在以圣人之訓為必當從,先王之治為必可法
,不為后世駁雜之政所牽制,不為流俗因循之論所遷惑,自知極于明,信道極于篤,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必期致世如三代之隆而后已也
。
然而天下之事,患常生于忽微,而志亦戒乎漸習。是故古之人君,雖出入從容閑燕
,必有誦訓箴諫之臣
,左右前后無非正人,所以成其德業(yè)。伏愿陛下禮命老成賢儒,不必勞以職事,俾日親便座
,講論道義,以輔養(yǎng)圣德;又擇天下賢俊,使得陪侍法從
,朝夕延見,開陳善道,講磨治體,以廣聞聽。如是,則圣智益明,王猷允塞矣
。
今四海靡靡,日入偷薄,末俗嘵嘵,無復廉恥,蓋亦朝廷尊德樂道之風未孚,而篤誠忠厚之教尚郁也
。惟陛下稽圣人之訓,法先王之治,一心誠意,體乾剛健而力行之
,則天下幸甚!
【翻譯】
我認為為君之道的大要,在于考察歷史,學得其正,明白善惡的旨趣,辨別忠誠和奸邪的不同,清醒地奔向正道。因此要求君主首先要確定心志,君主的心志既定,天下的治理就成功了。所謂確定心志,就是要專心誠意,選擇善道而牢牢把握它。對于義理不先透徹了解,就會多方聽信而容易迷惑;心志不先確定,則堅持善道有時就會動搖。關鍵在于堅信圣人的教誨必定應當遵從,先王的治國方法必定值得效法,不被后代駁雜不純的政治所牽制,不被世俗因循的言論所動搖迷惑,對自己的了解十分明白,信仰圣人之道十分忠實,任用賢人不要有二心,驅除奸邪不要遲疑,一定要使天下達到像三代那樣的隆盛才算達到目的。
然而天下的事情,禍患常常產(chǎn)生于細微之處,而心志也要警惕被流俗浸染。因此,古代的君主即使是起居出入閑散休息之時,也必定有開導規(guī)勸的臣子,左右前后全是正人君子,所以能成就他的道德和事業(yè)。愿陛下以禮任命老成有德的學者,不必用事務煩勞他們,使他們每天在便坐親近皇上,議論道義,來輔助培養(yǎng)皇上的品德;又選擇天下的賢人俊杰,使他們能陪伴侍從,朝夕引見,闡述好的道理,講求切磋治國的體要,以便增廣見聞。像這樣,皇上的智慧就會更加英明,王道就會更加盛大了。
現(xiàn)在天下風氣頹靡,日益趨于輕薄,衰敗的習俗大肆囂張,不再有廉恥,大概也是由于朝廷尊崇道德、樂于行道的風氣還沒有使人信服,而誠實忠厚的教化還沒有通行。望陛下考察圣人的教誨,效法先王的治理,專心誠意,體會上天剛強的本性而努力去做,則天下幸運之極!
道:指儒家思想體系和政治理想。
義理:宋明理學中指儒家經(jīng)義和事物的名理。
先王:指堯、舜、禹等上古賢明的君主。
三代:夏、商、周,是儒家理想中的盛世。
忽微:“忽”和“微”都是古代極小的度量單位名,這里意指細微。
燕(yān煙):休息。
誦:述說。訓:解釋。箴(zhēn針):告誡。諫:規(guī)勸。
便座:隨便的、非正規(guī)的座位。
法從:依法隨從。
猷(yóu游):謀畫。允:的確。塞:充實?!巴蹰嘣嗜闭Z出《詩·大雅·常武》,這里套用,意思是王道盛大。
嘵嘵(xiāo消):吵吵嚷嚷,這里指囂張。
郁(yù玉):郁結,不暢通。
乾: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