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高適、薛據(jù)登慈恩寺浮圖
岑參
塔勢如涌出,
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
蹬道盤虛空[1]。
突兀壓神州,
崢嶸如鬼工[2]。
四角礙白日,
七層摩蒼穹[3]。
下窺指高鳥,
俯聽聞驚風(fēng)。
連山若波濤,
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
宮觀何玲瓏[4]。
秋色從西來,
蒼然滿關(guān)中。
五陵北原上,
萬古青濛濛[5]。
凈理了可悟,
勝因夙所宗[6]。
誓將掛冠去,
覺道資無窮[7]。
這座寶塔宛如平地涌出,
獨(dú)自高聳入云直指天宮。
登上它如遠(yuǎn)離塵世喧囂,
塔梯像盤旋于空中一樣。
雄偉挺拔鎮(zhèn)守神州大地,
塔勢神奇猶如鬼斧神工。
四角如阻礙了太陽運(yùn)轉(zhuǎn),
七層塔峰可與青天相接。
下看飛鳥正在腳下飛翔,
俯身聽到山風(fēng)擦塔而過。
起伏群山如大海的波濤,
延綿不斷地向東方奔流。
青青的槐樹掩映著大道,
宮室樓臺顯得非常精巧。
秋色隨風(fēng)從西面飄過來,
蒼茫之景遍布整個關(guān)中。
漢代王陵建在北原之上,
萬古以來一直那樣蒼茫。
登此塔明白了清凈佛理,
素來信奉善因必有善果。
我決意棄官而歸隱山林,
只有佛學(xué)之道受用無窮。
【賞析】
這首詩作于天寶十一年(752)秋。當(dāng)時同登慈恩寺的還有杜甫、儲光羲,五人分別就此題作詩。沈德潛認(rèn)為:登慈恩寺塔,少陵(杜甫)下應(yīng)推此作。詩在描繪登塔四面眺望時,各有勝景特色,東面群峰連綿,南面宮觀玲瓏,西面秋色滿關(guān),北面五陵青秀。身臨這種蒼莽的景色中,又登的是佛塔,自然使人領(lǐng)悟到佛理,甚至想辭官皈依佛門。當(dāng)然這不過是詩人突發(fā)奇想,借題發(fā)揮而已。
【注釋】
[1] 出世界:高出于人間世界。蹬道:塔的石階。
[2] 突兀:高聳的樣子。神州:古稱赤縣為神州。崢嶸:高聳的樣子。鬼工: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建造的神奇工程。
[3] 蒼穹:天空。
[4] 馳道:供車馬馳行的大道。
[5] 五陵:長安城西北有漢代五位皇帝的陵墓,即漢高祖長陵、漢惠帝安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
[6] 凈理:佛家的清靜之理。了:了然。勝因:善緣、善因。夙:素來。
[7] 掛冠:辭去官職。覺道:佛學(xué)中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兩忘的大覺之道。資:應(yīng)用,供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