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西山隱者不遇
丘為
絕頂一茅茨,
直上三十里[1]。
扣關無僮仆,
窺室惟案幾[2]。
若非巾柴車,
應是釣秋水[3]。
差池不相見,
黽勉空仰止[4]。
草色新雨中,
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
自足蕩心耳[5]。
雖無賓主意,
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
何必待之子?
西山的最高處有間茅屋,
從山下上去要走三十里。
久叩柴門沒有童仆回應,
壁縫中看屋里只有桌椅。
他若不是駕柴車去云游,
就是到秋水潭邊垂釣了。
錯過時機沒能與他相見,
空負我對他的滿腔熱情。
雨后草色分外青翠嫩綠,
晚風將松濤聲送進窗戶。
這清幽的景色多么愜意,
心胸耳目頓時曠達開暢。
雖沒有賓主歡敘的雅趣,
卻得到清凈高雅的情趣。
直至盡興我才滿意而歸,
何必非要和主人相見呢?
【賞析】
本詩描寫詩人尋訪山中隱士不遇的情景和感受,通過描寫山中清凈高雅的意境,抒發(fā)了作者別有一番收獲的喜悅之情。
【注釋】
[1] 茅茨:茅屋。
[2] 扣關:敲門。
[3] 巾柴車:意指乘小車出游。巾,作動詞用,覆蓋。柴車,簡陋的車子。
[4] 差池:參差不齊,這里是指此來彼往,未能相見。黽勉:勉力,這里意為殷勤。仰止:仰望。止,句末助詞。
[5] 契:愜意。蕩心耳:蕩滌心胸和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