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先

宋詞三百首(升級版) 作者:呂明濤,谷學彝 譯注


張先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進士,曾任嘉禾判官,知渝州、虢州,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為人風趣幽默,晚年常與蔡襄、蘇軾等名士唱酬。他善寫清新含蓄的小令,又創(chuàng)作了大量慢詞長調(diào),情真意切,細膩深婉。初以《行香子》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人稱為“張三中”。后又自舉平生所得意的三首詞:“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歸朝歡》),“柔柳搖,墜輕絮無影”(《剪牡丹》)。世稱“張三影”。著有《張子野詞》。

千秋歲(1)

數(shù)聲(2)。又報芳菲歇。惜春更把殘紅折。雨輕風色暴(3),梅子青時節(jié)。永豐柳(4),無人盡日飛花雪(5)

莫把幺弦撥(6)。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7)。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

【注釋】

(1)千秋歲:唐教坊大曲有“千秋樂”調(diào)。據(jù)《舊唐書》卷八:“(開元十七年)百僚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jié),王公已下獻鏡及承露囊,天下諸州咸令燕樂,休暇三日……”《新唐書》卷二十二《禮樂志》:“千秋節(jié)者,玄宗以八月五日生,因以其日名節(jié),而君臣共為荒樂,當時流俗多傳其事以為盛。其后巨盜起,陷兩京,自此天下用兵不息,而離宮苑囿遂以荒堙,獨其余聲遺曲傳人間,聞者為之悲涼感動?!薄扒飿贰闭{(diào)可能就是從宮中流傳到坊間的樂調(diào),經(jīng)宋人翻為新曲。又名《千秋節(jié)》《千秋萬歲》。張先這首詞寫悲歡離合之情,聲調(diào)激越,極盡曲折幽怨之能事。上片完全運用描寫景物來烘托、暗示美好愛情橫遭阻抑的沉痛之情。下片主人公表示了反抗的決心,“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在這個情網(wǎng)里,他們是通過千萬個結(jié),把彼此牢牢地系住,誰想破壞它都是徒勞的。

(2)數(shù)聲(tíjué):亦作“鵜”,即杜鵑。張衡《思玄賦》:“恃己知而華予兮,鳴而不芳?!崩钌谱ⅲ骸啊杜R海異物志》曰:‘,一名杜鵑,至三月鳴,晝夜不止,夏末乃止?!?/p>

(3)風色:即風勢。韓偓《江行》詩:“舟人偶語憂風色,行客無聊罷晝眠。”

(4)永豐柳:唐時洛陽永豐坊西南角荒園中有垂柳一株被冷落,白居易賦《楊柳枝詞》,以喻家妓小蠻。后傳入樂府,遍流京師。后因以“永豐柳”泛指園柳,比喻孤寂無靠的女子。

(5)無人盡日飛花雪:白居易《楊柳枝詞》有“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句?;ㄑ?,指柳絮。

(6)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借指琵琶。

(7)天不老,情難絕:化用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言天無情。

菩薩蠻(1)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2)。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3)。玉柱斜飛雁(4)。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5)

【注釋】

(1)菩薩蠻:唐教坊曲名。據(jù)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大中初,女蠻國貢雙龍犀,有二龍,鱗、鬛、爪、角悉備,明霞錦云,煉水香麻以為之也,光耀芬馥著人,五色相間,而美麗于中國之錦。其國人危髻金冠,瓔珞被體,故謂之菩薩蠻。當時倡優(yōu)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庇謸?jù)《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七《曹確傳》:“可及善音律,尤能轉(zhuǎn)喉為新聲,音辭曲折,聽者忘倦。京師屠沽效之,呼為‘拍彈’。同昌公主除喪后,帝與淑妃思念不已,可及乃為‘嘆百年舞曲’。舞人珠翠盛飾者數(shù)百人,畫魚龍地衣,用官五千匹。曲終樂闋,珠璣覆地,詞語凄惻,聞者涕流,帝故寵之。嘗于安國寺作‘菩薩蠻舞’,如佛降生,帝益憐之。”蘇鶚《杜陽雜編》所云“倡優(yōu)”當是《曹確傳》中所言李可及。喜歡欣賞、甚至制作“菩薩蠻”曲子的唐代皇帝,除了唐宣宗,還有唐昭宗。文獻中所見有關(guān)“菩薩蠻”的記載不早于唐宣宗。蘇鶚所謂“文士亦往往聲其詞”,亦當指晚唐文人。至于傳為李白的《菩薩蠻》,應該是晚唐文人的托名之作。張先這首詞描寫了一位彈箏歌妓的美貌和高超的技藝,并刻畫了她內(nèi)心深處的哀怨,表現(xiàn)了她豐富而美好的感情,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內(nèi)在和外貌一樣美好的歌女形象。全詞語言清新婉麗,情感真摯凄哀,風格含蓄深沉。

(2)十三弦:唐宋時教坊用箏皆為十三弦。十二擬十二月,其一擬閏。

(3)秋水:形容女子雙目明澈如秋水。

(4)玉柱斜飛雁:系弦的箏柱,排列如斜飛的雁陣。又稱“雁柱”。唐路德延《小兒詩》:“簾拂魚鉤動,箏推雁柱偏?!睆埾取渡樽印椆~》詞:“雁柱十三弦,一一春鶯語?!?/p>

(5)春山:據(jù)《西京雜記》載,卓文君眉如望遠山。后因以山喻眉。眉黛低:是指彈箏女子因樂曲曲調(diào)幽怨,而雙眉緊蹙。眉黛,古人以黛色畫眉,故稱。黛,青黑色。

醉垂鞭(1)

雙蝶繡羅裙(2)。東池宴。初相見。朱粉不深勻(3)。閑花淡淡春。

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4)。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云(5)

【注釋】

(1)醉垂鞭:調(diào)見張先《張子野詞》卷一,后人很少填此調(diào)者。“醉垂鞭”一名可能源于李白詩《贈郭將軍》:“平明拂劍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歸。”白居易《晚興》:“柳條春拂面,衫袖醉垂鞭?!边@首詞為酒筵中贈妓之作,起片先寫女子衣著,次及容貌,再及神態(tài),逐次寫來。下片繼續(xù)渲染這位女子的身段、衣著,詞人并不限于寫她身段、衣著的別致,更主要的是制造了一種氣氛,襯托眼中女子的神韻。一句“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云”,亦虛亦實,更于此處戛然而止,并無多話,收得極其有力。

(2)羅裙:絲羅制的裙子。

(3)朱粉:胭脂和鉛粉。

(4)柳腰:一般泛指女子婀娜的身姿。《云溪友議》:“白樂天有二妾,樊素善歌,小蠻善舞,嘗有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睖赝ン蕖赌细枳印吩~:“轉(zhuǎn)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

(5)衣上云:衣染云霞,仙女裝束。喻所贈之妓。

一叢花(1)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2),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3)。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4)。

【注釋】

(1)一叢花:據(jù)《詞譜》,此調(diào)以蘇軾《一叢花》(今年春淺臘侵年)為正體。其實之前張先這首《一叢花》就已流傳很廣了。宋范公偁《過庭錄》載:張先子野郎中《一叢花》,一時盛傳。歐陽永叔尤愛之,恨未識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謁永叔,閽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東風’郎中?!睎|坡守杭,子野尚在,嘗預宴席,有《南鄉(xiāng)子》詞,末句云:“聞道賢人聚吳分,試問,也應傍有老人星?!鄙w年八十余矣。這是一首閨怨詞,寫一位女子獨處深閨的相思與愁恨。上片著意渲染女主人公的愁緒。下片寫相思無奈的沉恨和空虛。整首詞緊扣“傷高懷遠”,從登樓遠望回憶,收歸近處池沼、眼前樓閣,最后收拍到自身,次第井然。

(2)騎(jì):名詞。乘坐的馬。

(3)橈(ráo):船槳。此指船。

(4)嫁東風:李賀《南園十三首》之一:“可憐日暮嫣香落,嫁于春風不用媒?!薄度圃姟肥这讉魉亍赌咎m花》:“是何芍藥爭風彩,自共牡丹長作對。若教為女嫁東風,除卻黃鶯難匹配?!笨梢娨曰榕抻跂|風,唐人已作此想。

天仙子(1)

時為嘉禾小倅(2),以病眠不赴府會

水調(diào)數(shù)聲持酒聽(3)。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4)。往事后期空記省(5)

沙上并禽池上暝(6)。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注釋】

(1)天仙子:《詞譜》云:“唐教坊曲名,按: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天仙子,本名萬斯年,李德裕進,屬龜茲部舞曲,因皇甫松詞有‘懊惱天仙應有以’句,取以為名。”這首詞為臨老傷春之作,起片寫本想借聽歌飲酒來解愁,誰想一覺醒來,醉意雖消,愁卻未曾稍減。詞人遂心生感慨,人生也像眼前的春光,易逝而難尋。下片延續(xù)上片的時間線索,在描寫夜晚景色的同時,又見出惜春的一往情深。

(2)嘉禾:郡名,宋置。治所在今浙江嘉興。小倅(cuì):判官。

(3)水調(diào):曲調(diào)名,相傳為隋煬帝所制,聲韻悲切。

(4)流景:如流水般的光陰。唐武平一《妾薄命》詩:“流景一何速,年華不可追?!?/p>

(5)記省(xǐng):思念和省悟。

(6)并禽:成對的鳥。暝(míng):日暮。

青門引(1) 春思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2),殘花中酒(3),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4)。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

【注釋】

(1)青門引:調(diào)見《樂府雅詞》及《天機余錦詞》,張先本集《安陸集》不載。這首詞為春日懷人之作。寒食佳節(jié),清明方近,詞人獨處家中,感于自己生活孤獨寂寞,觸景生情,憂苦不堪。此詞用景表情,寓情于景,“懷則自觸,觸則愈懷,未有觸之至此極者”(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

(2)庭軒:庭院,走廊。

(3)中(zhòng)酒:喝酒過量。杜牧《睦州四韻》:“殘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4)畫角:繪彩的號角,軍中用于警昏曉、振士氣。

生查子(1)

含羞整翠鬟,得意頻頻顧。雁柱十三弦(2),一一春鶯語。

嬌云容易飛(3),夢斷知何處。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

【注釋】

(1)生查子: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詞中已有此調(diào)?!蹲鹎凹纷ⅲ弘p調(diào)。元高拭詞注:南呂宮。朱希真詞有“遙望楚云深”句,名“楚云深”;韓淲詞有“山意入春晴,都是梅和柳”句,名“梅和柳”,又有“晴色入青山”句,名“晴色入青山”。這首詞詠歌妓當筵彈箏。上闋將女子的情態(tài)與音樂聲相映襯,人美、樂聲美相映生輝。下闋寫演奏的效果,同時也在寫歌筵結(jié)束后的冷落,暗示著艷情相思。

(2)雁柱:樂器箏上整齊排列的弦柱。

(3)嬌云:杜牧《茶山下作》:“嬌云光占岫,健水鳴分溪?!碧K舜欽《初晴游滄浪亭》詩:“夜雨連明春水生,嬌云濃暖弄春晴?!?/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