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七 客觀之詩人與主觀之詩人

人間詞話注析 作者:劉少坤,王立娟


十七 客觀之詩人與主觀之詩人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評析】

在自己的感情活動中體會世界之美,是主觀的;以旁觀者的角度體會世界之美,是客觀的。作為一個描寫客觀的詩人,若是閱歷越豐富,那么了解的事情越多,創(chuàng)作的時候便會擁有豐富的材料去對人物和世事進(jìn)行刻畫,從而創(chuàng)作出如《水滸傳》《紅樓夢》這樣的巨著,不刻板又縱橫變化。作為描寫主觀世界的詩人,越是涉世不深,經(jīng)歷人世的滄桑變幻越少,那么就越能以真誠純粹的眼光去觀察世界,描繪出世界最本質(zhì)的一面。王國維在此條中,將主觀詩人與客觀詩人的以上區(qū)別列出,可能是受了尼采酒神式與日神式藝術(shù)的影響,也是對上一條李后主保有赤子之心緣故的補充說明。但是,他強分詩人為“客觀之詩人”和“主觀之詩人”,是不恰當(dāng)?shù)?。正如姚全興所析:“因為是詩人都應(yīng)該重視客觀現(xiàn)實,又必須發(fā)揮藝術(shù)的主觀能動性,達(dá)到主客觀的高度統(tǒng)一。其次,說‘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等,更是荒謬。因為詩人不閱世,哪有豐富而真實的感情?李后主恰恰因為是亡國之君,閱世很深,所以有真切感受,寫出了頗‘有境界’的傳世名篇。再如他把‘政治家之眼’和‘詩人之眼’截然分開也是不對頭的。因為詩人首先是要有政治家之眼,理解和分析眼前的現(xiàn)實生活,從而才能有詩人之眼,‘通古今而觀之’,不立足于現(xiàn)實的詩人,斷斷不可能有洞察千秋的慧眼的。”(《略談〈人間詞話〉的藝術(shù)論》,《讀書》1980年第4期)黃昭彥亦論曰:“李后主之所以能寫出一些憂憤深廣、動人肺腑的詞來,正是因為他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的慘痛。假如他真正一輩子都是‘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豈能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等語?”(《重讀〈人間詞話〉》,《文藝報》1959年第15期)以上論述皆可參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