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jié) 太和任職期間:趨心向佛的轉(zhuǎn)折點

黃庭堅的佛禪思想與詩學實踐 作者:孫海燕 著


第三節(jié) 太和任職期間:趨心向佛的轉(zhuǎn)折點

一、現(xiàn)實境遇與佛教交游

元豐三年(1080)秋,黃庭堅自汴京南歸,知吉州太和縣,自謂“又持三十口,去作江南夢”[1]。一家沿汴河?xùn)|下,經(jīng)南京、盱眙入淮水。在南京時他有可能拜謁了法秀法師。其《金陵》詩曰:

  窮山虎豹穴,磨衲擁高年。青天行日月,坐攪磨蟻旋。

  身將時共晚,道與世相捐。猶能攬壯觀,巨浸朝百川。[2]

磨衲,謂法秀也?!抖U林僧寶傳》卷二六有記:“冀國大長公主,造法云寺成,有詔秀為開山第一祖。開堂之日,神宗皇帝,遣中使,降香并磨衲,仍傳圣語,表朕親至之禮,皇弟荊王,致敬座下。云門宗風,自是興于西北。士大夫日夕問道?!?sup>[3]據(jù)元注,時秀禪師在鐘山寺。呂汲公銘其塔曰:元豐二年,王荊公居金陵,以禮邀師居鐘山之興國寺?!扒嗵煨腥赵隆?,這是仰望之遼闊;“坐攪磨蟻旋”,以日月的循環(huán)聯(lián)想到人事的忙碌與時光的流逝。下句“身將時共晚,道與世相捐”,取《莊子》“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之義?;叵胱陨恚跁r間的流逝中,在世間道義的缺失中,詩人是如此的無奈。結(jié)尾二句,突兀振起?!熬藿奔仁切稳菅矍伴L江的波瀾壯闊,又象征人之心靈的納藏豐富,可以發(fā)揮巨大的主體性作用。在如此艱難的情境下,詩人的心仍然沒有頹喪,還可以欣賞壯觀的山河!心境交合,詩人從巨浸納川的圖景中體會到了心靈超越的力量。

經(jīng)南京繼續(xù)前行,詩人途中經(jīng)過舒州與舅父李公擇相聚,時公擇為淮南西路提點刑獄。此時黃庭堅游覽了潛山。山上有山谷寺,為南朝梁代寶志禪師所建。因其一隅有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塔,所以該寺又名三祖寺。山上還有道教祠祀場所“九命司命真君”,故又名“司命山”。距山谷寺不遠,有山洞如伏牛,名石牛洞,洞旁溪水稱石牛溪。黃庭堅此游“行憩寶公井,瞻禮粲禪師塔”[4],潛山的林泉幽致使他沉醉,寺廟道觀的清靜氛圍也讓他有了出塵之思,心入勝境。為此他作了《題山谷石牛洞》等三首詩紀念此行,并自號為“山谷道人”。這個稱號從此伴隨黃庭堅的終生。十二月,黃庭堅經(jīng)過南康軍,并到廬山一游,在落星寺留有賦詠。在路過南安時為云門宗的南安巖主大嚴禪師寫有真贊,在虔州為東禪圓照師的御書閣題詩。

元豐四年春到元豐八年五月(1081-1085),黃庭堅在太和縣任知縣,后移監(jiān)德平鎮(zhèn)。這一段時間他有機會深入底層,體察民情。在任期間,黃庭堅勤政愛民,他的從政理念兼有儒家的民本美政思想、佛教的慈悲情懷與道家的無為而治的理想[5]。但是,作為一名只能執(zhí)行政令的下層官僚,他在政策日益苛猛、民眾日益窮苦的情勢下,很難實現(xiàn)這種施政理想。

到太和任上,黃庭堅在努力做一個良吏的同時,內(nèi)心里仍然向往著能擺脫羈絆,歸隱江湖。作為一名地方官,他親眼目睹了朝廷新政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內(nèi)心也更加苦悶,在詩作中也屢屢毫不掩飾地表達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這時他的痛苦已經(jīng)超越了個人仕途的不如意,而是體察到百姓的苦難,對現(xiàn)實有了更深的失望,《己未過太湖僧寺得宗汝為書寄山蕷白酒長韻寄答》作于元豐五年春,是詩人因公事到山區(qū)萬歲鄉(xiāng)征鹽賦并搜查匿賦之家而作的,反映了新法實施以來食鹽由官府專賣的弊病,吏曹擾民及所見山區(qū)窮困荒涼的景象,以紀實的手法描寫了民不聊生的慘況:

  ……向來豪杰吏,治之以牛羊。我不忍敵民,教養(yǎng)如兒甥。荊雞伏鵠卵,久望羽翼成。訟端兇兇來,諭去稍聽從。尚余租庸調(diào),歲歲稽法程。按圖索家資,四壁達牖窗。揜目鞭撲之,桁楊相推掁?!噢o王賦遲,戶戶無積藏……[6]

面對這樣的情形,黃庭堅深為同情:“民病我亦病,呻吟達五更”,他的內(nèi)心猶如維摩詰居士一樣充滿了悲憫之情,“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7]。

現(xiàn)實的黑暗與不能歸隱的痛苦,曾使黃庭堅處在一種去留“兩難”的境地。但由于家境的困頓,又只能選擇為薄俸而從仕,為此他形象地自嘲為“駑馬戀豆糠”[8]。元豐三年,黃庭堅的第二位妻子謝氏病故,讓他再次感到生命的無常:“百體觀來身是幻?!?sup>[9]他在《發(fā)白沙口次長蘆》一詩中從自然景觀中起興:

  ……曉放白沙口,長蘆見炊煙。一葉托秋雨,滄江百尺船。反觀世風波,誰能保長年。念昔聲利區(qū),與世闕周旋。大道甚閑暇,百物不廢捐。誰知目力凈,改觀舊山川。[10]

在滄茫江河上,在風雨飄搖中,一葉孤舟顯得是那樣地無助,無法自保。由此來反觀世間的風波,不也是如此嗎?何況在往昔的名利場上,黃庭堅覺得自己本來就缺乏與世周旋的能力。如果能從世事上超脫出來,大道是本自現(xiàn)成,于人人都是平等的,何不回到自然的懷抱呢?

這一段時期,黃庭堅的佛教交游明顯增多,“因行訪幽禪,頭陀煙雨外”[11]。從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在所到之處,尋寺問禪,拜訪了銅官縣僧舍、長蘆寺(真州)、落星寺(南康)、臨江寺、承天寺(吉州)、慈云寺(虔州)、雙澗寺(太和)、寂照房、清泉寺、廣惠寺、普覺禪院等寺觀。與惟清、法秀、楚金、圓照、修惠等交好,與鄭交、張澄、時中、蔣潁叔、蘇轍等居士有來往。佛教體驗也異常豐富,他齋廚茹素、坐禪、閱經(jīng)、答人問禪、為人抄寫禪宗語錄……并為寺廟和經(jīng)藏創(chuàng)作了數(shù)篇題記,如《南康軍都昌縣清隱禪院記》《吉州隆慶禪院轉(zhuǎn)輪藏記》《吉州西峰院三秀亭記》《吉州慈恩寺仁壽塔記》等等。這段時期成為了黃庭堅一心向佛的轉(zhuǎn)折點。元豐七年,黃庭堅在泗州僧伽塔前皈依發(fā)愿,奉持佛戒,正式成為一名佛教徒。

在頻頻游覽寺廟、詠詩作記時,黃庭堅已經(jīng)從外在的描寫深入到自己內(nèi)心的反省。如《丁巳宿寶石寺》:

  鐘磬秋山靜,爐香沉水寒。……觀己自得力,談玄舌本干。理窟乃塊然,世故浪萬端……[12]

他認為反觀自性才會起到斷除煩惱的作用,而談玄說妙則無濟于事。世事起起伏伏,變化萬端,而真理是獨處幽深的。

從《奉和孫奉議謝送菜》:

  春蔬照映庾郎貧,遣騎持籠佐茹葷。卻得齋廚厭滋味,白鵝存當鱉留裙。[13]

與《答余洪范二首》之二:

  懸磬齋廚數(shù)米炊,貧中氣味更相思。可無昨日黃花酒,又是春風柳絮時。[14]

可以看出山谷已開始茹素。蘇轍在《答黃庭堅書》中亦曰:“比聞魯直吏事之余,獨居而蔬食,陶然自得?!耵斨蹦坎磺笊?,口不求味,此其中所有過人遠矣,而猶以問人,何也?聞魯直喜與禪僧語,蓋聊以是探其有無耶?”[15]蘇轍在《次煙字韻答黃庭堅》一詩中寫道:

  病臥江干須帶雪,老捻書卷眼生煙。貧如陶令仍耽酒,窮似湘累不問天?!嚷勈呷汶S僧供,相見能容醉后顛。[16]

不僅如此,黃庭堅還堅持坐禪,他以詩向朋友乞蒲團,自謂:“方竹火爐趺坐穩(wěn),何如矍鑠跨征鞍?!?sup>[17]將安禪趺坐與馬鞍征戰(zhàn)相比,在詩人的眼里,兩者都是“戰(zhàn)斗”,不過戰(zhàn)場上制伏的是敵人——外在的對象,而禪修對治的則是自己內(nèi)心的煩惱。這不禁讓人想起王維“安禪制毒龍”的詩句。

此時黃庭堅開始以佛教里那個智慧高妙、辯才無礙的大居士“維摩詰”自居?!都脑亓潍I卿》一詩中:

  公移猥甚業(yè)生筍,訟牒紛如蜜分窠。少得曲肱成夢蝶,不堪衙吏報鳴鼉。已荒里社田園了,可奈春風桃李何。想見宜春賢太守,無書來問病維摩。[18]

再如《袁州劉司法亦和予摩字詩因次韻寄之》:

  遙知吏隱清如此,應(yīng)問卿曹果是何。頗憶病余居士否,在家無意飲蘿摩。[19]

山谷于公案語錄中浸淫日深,在品鑒人物時也喜以禪境作比。如“元明祖師禪,妙手發(fā)琵琶。已無富貴心,鼓吹一池蛙。天民服農(nóng)圃,頗復(fù)秋斂賒。下田督未耘,入嶺按新畬。悉力輸王賦,至今困生涯。知命叔山徒,爐香嚴佛花。惟思苾芻園,脫冠著袈裟”[20]。對謝師厚也以“禪悅稱性深,語端入理近”一語表示欣賞與仰慕。

黃庭堅佛教交游既廣,“喜與禪僧語”,并且與同道的朋友之間經(jīng)常探討佛理,“羅侯相見無雜語,苦問溈山有無句”。與蘇轍來往信札與贈詩和答中也多用禪語。黃庭堅此時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佛禪內(nèi)容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從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來看,他閱讀的佛教經(jīng)典頗多,都是一些重要經(jīng)典,如《維摩詰所說經(jīng)》《華嚴經(jīng)》等,而且很明顯的,禪宗的語錄和典故在其詩歌中被頻頻引用,比比皆是。

在這些詩歌中,有的是通篇引用禪語,申說禪宗理念。如《贈王環(huán)中》[21],盡用禪語,知見純正,用語得當,已經(jīng)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有的詩則似禪師們啟發(fā)人開悟的禪詩?!稇蛸浰翕帧肪褪且皇子玫淝擅蠲芗炙祭砬?、意境渾圓的禪詩:

  水牯從來犯稼苗,著繩只要鼻穿牢。行須萬里無寸草,臥對十方同一槽。

  租稅及時王事了,云山橫笛月輪高。華亭浪說吹毛劍,不見全牛可下刀。[22]

如前章所言,禪宗經(jīng)常用“牧牛”表“馭心”之義。本詩所有的典故皆圍繞著“?!闭归_。心如水牯牛,到處犯人稼苗,所以需要用種種修行的方法拴住鼻繩?!叭f里無寸草”來自洞山禪師語錄[23],指心中沒有任何煩惱及名詞概念的束縛?!芭P對”一句指人開悟了以后,心中沒有好惡分別,寬容接物,任逢何境,皆不起煩惱。后句用租稅和王事比喻人間的責任,等到大事已畢,就可以瀟灑物外了。這與“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同一境界,是儒佛相依、相兼無礙之境界。“吹毛劍”指華亭和尚的語鋒凌厲,瞬間斷除人的執(zhí)著妄想,所謂“未啟口時當頭截,欲入門來劈面喝”[24]。但是,千說萬說,不過是要人以心會取?!墩f者》曰:“物以有而閡,道以虛而通。人之未聞道,則所見無非物也。猶其所解牛,所見無非牛也。人之既聞道,則所見無非道也。猶其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以神遇,不以目視,猶聞道者之以心契,而不以知知而識識也。”[25]“不見全??上碌丁笔侵肝虻乐螅娊允堑?,而不是表面的物象,所以下刀之時能夠切中肯綮。

二、染凈不二,解脫困境

在遭遇仕途的矛盾、生活的變遷后,如何從現(xiàn)實的痛苦中超脫出來,獲得心靈的安頓?處在欲仕而不安,欲隱而不能的矛盾中,儒家入世的思想和道家的歸隱風尚已經(jīng)不能給他實在的支撐。此時,他閱讀了大量的佛經(jīng)和禪宗語錄,從佛教思想中尋覓慰藉的良方。我們來看看佛法如何解決他思想的困境。

作于元豐五年的《贈別李次翁》云:

  利欲熏心,隨人翕張。國好駿馬,盡為王良。不有德人,俗無津梁。德人天游,秋月寒江。映徹萬物,玲瓏八窗。于愛欲泥,如蓮生塘。處水超然,出泥而香??赘[穿穴,明冰其相。維乃根華,其本含光。大雅次翁,用心不忘。日問月學,旅人念鄉(xiāng)。能如斯蓮,汔可小康。在俗行李,密密堂堂。觀物慈哀,蒞民愛莊。成功萬年,付之面墻。草衣石質(zhì),與世低昂。[26]

這首詩開頭,不僅對利欲熏心之徒的丑惡嘴臉表示鄙夷,還對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統(tǒng)治階級進行了批判。世界如此污濁,如何才能到達我們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呢?有德之士,就是世俗通往至真至善的橋梁。其下描繪了德人超脫的精神特質(zhì)?!肚f子·外物》有這樣的話:“胞有重閬,心有天游。室無空虛,則婦姑勃溪;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意謂胞膜都有空隙的地方,心靈也應(yīng)與自然共游。室內(nèi)沒有空的地方,婆媳相處也會爭吵。心靈不與自然共游,則六孔也要相擾攘。莊子將外部世界的游,引向內(nèi)心世界的游。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難以實現(xiàn)的愿望就可轉(zhuǎn)向內(nèi)心暢游,所以稱之為“游心”,心具有在自由想象中游觀天地的功能,所以稱之為“心有天游”?!扒镌潞保鸾?jīng)中經(jīng)常以秋月作比,比喻智慧的光明清涼[27],也有用之比喻人心。皎潔的明月照耀在秋日的寒江上,上下映射,透徹見底,是一種水月相忘、人境雙泯的智慧通透狀態(tài)?!坝趷塾唷币韵率琴潎@李次翁勤于問學,如旅人懷鄉(xiāng),念念不忘,已經(jīng)達到超脫的境界。

不過,黃庭堅這首詩的詩意層層轉(zhuǎn)折,對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并沒有作最后的認可,認為只是達到了“小康”而已。最高境界的行止,不是自我保持高潔,而是在俗世間“觀物慈哀,蒞民愛莊”,慈悲救世,教化人民,最后功成不居,如少林達摩之面壁,草衣木食,鐵石其心,不為世俗所動。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是既不逃避,也不迎合,在俗世中保持一顆超脫的心。這由此定下了此后山谷生活方式的基調(diào)——“俗里光塵合,胸中涇渭分”。在世俗中和光同塵,與世俯仰,但內(nèi)心保持高潔。這種思維方式來自大乘佛教中的圓融不二思想。其“在俗行李,密密堂堂”一句的詩意來自寶志和尚《斷除不二》的頌:

  丈夫運用堂堂,逍遙自在無妨。一切不能為害,堅固猶若金剛。不著二邊中道,翛然非斷非常。五欲貪瞋是佛,地獄不異天堂。愚人妄生分別,流浪生死猖狂。智者達色無礙,聲聞無不恛惶。[28]

斷除不二即斷除虛妄分別的心。只要斷除虛妄分別的心,則一切不能為害,在在處處皆能逍遙無礙,因為本來無有染凈,迷與悟、地獄與天堂都是愚人妄生的分別而已。大乘佛教不贊成離世苦修,認為生死涅槃不二、煩惱覺悟不二,提倡在生死中證涅槃,在世俗生活中完成出世的修行。

《汴岸置酒贈黃十七》是黃庭堅的名詩,也貫穿著禪理,隱喻著心體本來清凈,不被染污之義,詩云:

  吾宗端居叢百憂,長歌勸之肯出游。黃流不解涴明月,碧樹為我生涼秋。

  初平群羊置莫問,叔度千頃醉即休。誰倚柁樓吹玉笛,斗杓寒掛屋山頭。[29]

黃流二句是山谷得意之筆。黃流指汴河,月亮倒影汴河,沉浮上下,扭曲變色,似為其黃濁的顏色所污染,然而水中之月只是假象,月之本體高懸天空,永遠不會被黃流所染污。你看高高的綠樹,早已為我?guī)砹藳鏊那镆?。潘伯鷹先生解道:這二句是寫景,但同時也是寓意。上句表現(xiàn)一種有自信力的卓越人格,下句表現(xiàn)一種無往而不愉快的襟懷。黃庭堅在佛教大乘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在俗而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

三、發(fā)愿明志,歸心向佛

元豐六年(1083)十二月黃庭堅解官太和,移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今山東省商河縣德平鎮(zhèn))。他先是回分寧省親,七年年初,過金陵,訪王安石于鐘山,三月經(jīng)揚州到達泗州,在僧伽塔前作《發(fā)愿文》,其中有言:“愿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fù)淫欲;愿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fù)飲酒;愿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fù)食肉?!?sup>[30]

作為一個宗教文本,黃庭堅《發(fā)愿文》包含有贊頌、懺悔、發(fā)愿、祈求加護、功德回向,內(nèi)容完備,發(fā)心懇切,境界很高,所以它被后代《緇門警訓(xùn)》等修行指導(dǎo)類的書籍收入,成為經(jīng)典范文,與《永嘉真覺禪師發(fā)愿文》《天臺圓法師發(fā)愿文》并行于世。

《發(fā)愿文》是黃庭堅學佛的一個里程碑。在第一節(jié)我們曾分析過,黃庭堅接觸佛教很早,他的早期詩作中即有征引佛經(jīng)與禪話之語,也有專門贈送禪僧之作。但是,這并不能說明他很早就是一名佛教信徒。從其十六歲時所寫《溪上吟》一詩中的小序來看,他當時對佛教徒拘拘于清規(guī)戒律、不解淵明壺中真趣還持一種譏諷的態(tài)度??梢哉f,從開始對佛教感興趣到信仰的最終確立,黃庭堅經(jīng)歷了相當長的過程。愿文受《華嚴經(jīng)》的影響很大(筆者將于第二章對此進行詳細分析),而從《發(fā)愿文》的內(nèi)容來看,他之發(fā)愿,是希望成就佛果普度眾生的發(fā)愿,愿力遍及十方,貫穿未來,是面向無限時空的發(fā)愿,而不是一般世人功利性的祈?;蚱渌邢薜脑竿|S庭堅此時對佛和菩薩的境界已經(jīng)非常向往,入道之心相當猛利。這說明他已經(jīng)不滿足于只是閱讀佛經(jīng),像一般文人士大夫那樣僅僅以申談義理為雅趣,以引用禪語為風尚,而是確實選擇了佛教作為自己的終生信仰,并已制訂了明確的修行目標,期望能夠有針對性地進入實際的修行。所以我們可以說,《發(fā)愿文》標志著黃庭堅正式成為一名佛教徒。

此后的十五年間,他基本上遵守了所發(fā)之愿,戒酒、蔬食,他的好友張耒的詩也印證了黃庭堅發(fā)愿前后的差別:

  黃子少年時,風流勝春柳,中年一缽飯,萬事寒木朽,室有僧對談,房無妾侍帚。[31]

不過,他在第二任妻子去世后,娶了一位地位卑微的女子,并生下兒子黃相。在元祐三年所寫的《嘲小德》一詩中黃庭堅曾委婉地提起這件事:“中年舉兒子,漫種老生涯?!庵鴿摲蛘摚环翢o外家。”[32]在晚年被貶戎州后,為了避除瘴氣的侵害,他也開了酒戒。后來由于生病的原因,也偶爾吃肉食,任淵在《謝何十三送蟹》[33]題下注:“山谷出峽后,以病故,頗開葷酒之戒?!彪m然開了酒肉之戒,但這是由于身體的原因,卻并不說明他的信仰改變了。


[1] 《曉放汴舟》,《山谷詩集注》,第726頁。

[2] 《山谷詩集注》,第732頁。

[3] 宋代慧洪覺范(1071—1128)撰,收于《續(xù)藏經(jīng)》第137冊。

[4] 鄭永曉:《黃庭堅年譜新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第100頁。

[5] 山谷屢屢提及無為而治,實際上是非常有針對性的,主要是針對當時新政苛民政策。

[6] 《山谷詩集注》,第827頁。

[7]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問疾品》:“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fù)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于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保ā洞笳亍肪硪凰模?/p>

[8] 《己未過太湖僧寺得宗汝為書寄山蕷白酒長韻寄答》。

[9] 《喜太守畢朝散致政》,《山谷詩集注》,第848頁。

[10] 《山谷詩集注》,第729頁。

[11] 《次韻叔父夷仲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山谷詩集注》,第722頁。

[12] 《山谷詩集注》,第825頁。

[13] 《山谷詩集注》,第811頁。

[14] 《山谷詩集注》,第813頁。

[15] 《蘇轍集》,第392頁。

[16] 《蘇轍集》,第223頁。

[17] 《從時中乞蒲團》,《山谷詩集注》,第865頁。

[18] 《山谷詩集注》,第806頁。

[19] 《山谷詩集注》,第808頁。

[20] 《代書》,《山谷詩集注》,第783頁。

[21] 詩云:“丹霞不蹋長安道,生涯蕭條破席帽。囊中收得劫初鈴,夜靜月明獅子吼。那伽定后一爐香,牛沒馬回觀六道。耆域歸來日未西,一鋤識盡娑婆草?!保ā渡焦仍娂ⅰ?,第922頁)

[22] 《山谷詩集注》,第1333頁。

[23] 《洞山大師語錄》:“夏上堂,曰:秋初夏末,兄弟或東或西,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良久,曰:秖如萬里無寸草處,作么生去?顧視左右,曰:欲知此事,直須如枯木花開方與他合。有僧到石霜。霜問:和尚有何言句示徒?僧舉前話。霜曰:有人下語否?云無。霜曰:何不道出門便是草。僧回舉似師。師曰: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語,大唐國內(nèi)能有幾人?后明安曰:直是不出門,亦是草漫漫地?!保ā洞笳亍肪硭钠撸?/p>

[24]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二十:“勝居禪人請贊:夜明符燭天,吹毛劍照雪。神威冷森森,紅光阿刺刺。未啟口時當頭截,欲入門來劈面喝。體裁相似可克家,此地不容通水泄?!保ā洞笳亍肪硭钠撸?/p>

[25] 〔宋〕善卿編:《祖庭事苑》,《續(xù)藏經(jīng)》第64冊。

[26] 《山谷詩集注》,第19頁。

[27] 《佛說羅摩伽經(jīng)》:“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光明普照一切諸法壞散眾生破魔法門。諸大菩薩,究竟無量無邊普賢菩薩所行愿海,深入一切諸法界海,建立一切諸菩薩智能幢三昧游戲神通大愿成滿守護受持諸佛如來大功德海。于念念中,莊嚴教化一切眾生,成就滿足智能性海,除滅無明迷惑顛倒,普施凈慧,猶如秋月。菩薩住世,遍照三界,不著眾相,消除熱惱。示現(xiàn)三世,自在神通,運載眾生,開示正道。出生三世圓滿清凈一切音聲,充溢十方一切法界。從初發(fā)心,乃至十地,于其中間,皆悉具足無量功德不可思議諸神通力智能光明?!保ā洞笳亍肪硪弧穑?/p>

[28] 《景德傳燈錄》卷二九,《大正藏》卷五一。

[29] 《山谷詩集注》,第724頁。

[30] 《黃庭堅全集》,第782頁。

[31] 《贈無咎以“既見君子,云胡不喜”為韻》,《全宋詩》卷一一五九,孫欽善等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32] 《山谷詩集注》,第245頁。

[33] 《山谷詩集注》,第424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