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皺的一池春水——文史刊物的困境與出路
劉躍進
學術刊物,是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學術刊物又與學術研究相互依存。學術研究的變化也深刻地影響到學術刊物的辦刊理念和發(fā)展方向。
21世紀已經(jīng)過去十年,學術界一直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學術研究自身的變化自不必說,學術之外的因素也強烈地影響到學術本身的變化。譬如體制化的規(guī)定,項目體和學位體的盛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學者,也批量生產出了越來越多的成果。此外,強調國際化,當然重要,即便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學問也需要借助于域外的學術資源。畢竟,學術研究已經(jīng)走向國際化。問題是,唯洋人馬首是瞻,甚至挾洋人自重,洋腔洋調,就不能容忍了。如何在學術研究中保持一種學術的好奇心,在學術交往中又能保持一種學術的平常心,學術刊物起到了核心導向作用。
目前,中國刊物主要由三大系統(tǒng)構成:一是社科院系統(tǒng)(包括各省社科聯(lián)刊物)的專業(yè)刊物,在當前評價體系中占據(jù)核心位置;二是大學學報,所占比重非常龐大;三是高校自辦的以書代刊的同人刊物,如雨后春筍。這些刊物既各有分工,又相互補充。如何更好地發(fā)揮這些人文刊物的主導作用,凈化自身便成為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過去,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而今,學術刊物本身也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拷問。刊物的評價體系就像一把雙刃劍,懸在上方。
去年,我們與香港幾所大學協(xié)商籌辦一次全國文史期刊的座談會,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此事未果。但是這個問題一直縈繞于懷。今年4月初,《文學遺產》編輯部同仁專程赴臺,就文史期刊的編輯印刷等方面的問題,與同行進行調研。我們專程拜訪了《漢學研究》(臺灣“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歷史語言所集刊》、《古今論衡》(以上“中研院”史語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以上“中研院”文哲所)、《臺大中文學報》(臺灣大學)、《政大中文學報》(臺灣政治大學)、《國文學報》(臺灣師范大學)等八家刊物編輯部,與漢學研究中心、“中研院”史語所、文哲所、近史所、臺灣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師范大學等學術機構的學術負責人、期刊負責人、期刊編委以及臺灣“國科會”期刊處負責人、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中文學門負責人先后進行了晤談,共同探討人文學術刊物的辦刊經(jīng)驗和教訓。年末,又參加浙江大學中文系主辦的“大學中文學刊與大學當代文學使命”高端論壇,依然圍繞著如何辦好文史刊物展開討論。看來,刊物確已成為問題。
學術期刊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甄選優(yōu)質的學術論文發(fā)表。最好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吸引最好的論文來投稿,并甄選出最好的論文給予發(fā)表。學術期刊的一切制度建設,就是希望公平、公正地選出論文。一般來說,比較好的學術刊物是不怕沒有好稿子的,怕的是沒有好的制度保證優(yōu)質論文的甄選。目前來說,臺灣地區(qū)最好的學術期刊已經(jīng)全部都做到了雙向匿名評審,來保證所發(fā)表論文的學術質量。對大陸學術期刊而言,這個雙向匿名的審稿制度從形式上、流程上都是容易學的,而在具體實行過程中,又會碰上很多的問題。
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初審如何完成?所謂雙向匿名,就是一篇稿件寄到編輯部,通過編輯部的初審之后,編輯部會聘請審稿人進行審讀。在審稿過程中,審稿人不知道稿件作者的真實身份,作者也不會得到審稿人的真實身份。這樣就能保證評審過程的公正。但很多論文根本沒有機會匿名送給審稿專家手里,就直接被編輯部否定了。所以學術界的朋友經(jīng)常會問,編輯部如何保證通過初審的論文都是好論文?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很好的論文連初審都沒有通過就被放到一邊了。如果有的話,那怎么避免這種問題呢?這是一個非常嚴厲的質問。如果這個環(huán)節(jié)沒有處理好,那么,所謂的公平、公正如何能實現(xiàn)呢?
目前臺灣的學術刊物也面臨此一質疑,為此他們也采取了若干有效的措施。《漢學研究》是臺灣“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主辦的著名期刊,他們在1997年正式成立了編輯委員會,在刊物的整個流程中都積極發(fā)揮編委會的作用。他們收到來稿后,會由編輯部先進行篩選,將那些不符合本刊宗旨或者不是完全有關的投稿去掉后,送編委初審。編委說退的稿件就不再進入匿名審查的環(huán)節(jié)。但萬一編委由于學術偏見或私人恩怨而故意否定一篇來稿,怎么辦?所以,編委要退一篇稿子,一般不馬上退。而是在編委會上向所有的編委提交一次后,再給予退稿?!稓v史語言所集刊》的來稿一般由史語所同仁進行初審,由他們決定來稿是否可以進入下一個程序。若進入,須簡述來稿的貢獻,并推薦1—6個匿名審稿專家的名單。然后提交兩個月一次的編委會討論,決定送審情況?!吨袊恼苎芯考返膩砀逡彩怯捎谖恼芩耐蔬M行初審,然后提交兩個月一次的編委會討論。但具體的送審問題,則由所謂的三人小組來決定,他們根據(jù)初審意見,決定候選審查人的順序。這種審稿制度有其合理之處,也易于在臺灣地區(qū)實行。臺灣的學術力量主要集中在臺北,臺北刊物的編委一般到新竹“清華大學”、桃園“中央大學”就算遠的了??梢砸粌蓚€月召開一次編委會逐篇審讀討論稿件。
大陸辦刊與此不同。一流刊物的編委來自全國各地,經(jīng)常性的學術聚會往往受到地域限制。編委會的作用,更多是辦刊理念上的探討和把握。在大陸文史刊物中,《文學遺產》有可能是最早實行雙向匿名評審制度的。編輯部收到一篇稿件,由收發(fā)稿件的編務負責登記,并將相關內容的稿件分發(fā)到各有專攻的各位編輯手中,便進入三審程序。所謂初審,就是編輯要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研究寫出詳細的審稿意見;如果建議刊用,就提交給作為二審的副主編。二審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寫出審讀意見,再提交作為三審的主編定奪。至此,三審程序完成,此后便進入雙向匿名評審。專家?guī)斓拿麊?,主要由各位編輯提供。而每篇稿件的送審情況,則只有主編和編務知道。這樣,外審專家可以較少顧慮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個流程與臺灣地區(qū)人文刊物的處理多有不同。相同的是,大家對于退稿都是非常慎重的。因為作者寫稿不容易,在退稿問題上必須慎之又慎。
與此相關的問題是匿名評審中的困境。無論制度多么嚴密,編輯部多么謹慎,總還是有漏洞的。這些漏洞在專家匿名評審中同樣會出現(xiàn)。最突出的問題是,雙向匿名評審確有誤傷忠良的可能。很多成熟的作者,往往不拘小節(jié)。也許,僅僅是一個形式上的一個小問題,就予否定。而很多平庸的稿件,往往在形式上中規(guī)中矩,也有可能就被那些不負責的外審通過。如果兩份匿名審稿意見有肯定,也有否定,那么就要繼續(xù)請第三位匿名審查專家評審。這就是所謂的“疑難稿件”。這些稿件如何處理呢?《漢學研究》是提交編委會,再做最后的審核?!吨袊恼苎芯考肥怯扇诵〗M再進行審查,他們叫“決審”,填寫“決審審查書”。若有一位決審委員認為文章不合適,則不但疑難稿件不能刊登,連審查通過的稿件也需要撤下,再繼續(xù)修改。但無論制度怎么嚴密,編輯人員、編委會怎么謹慎,總不可能完全公平。比如說,每個刊物有自己的編輯、人際網(wǎng)絡,那么他的初審(編輯初審也好、同仁初審也好)、匿名評審總有自己的立場和信念。還有,學術界會有一些把關太嚴的專家,也有一些把關太松的專家。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就明確說明,會把這兩類專家在評審專家的名單中過濾掉。但無論如何,總會誤傷一些好論文。所以,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篇文章投給《文學遺產》沒有發(fā)表,卻在《漢學研究》上發(fā)表了。反之,也有。《歷史語言所集刊》就發(fā)表過大陸刊物退稿的論文。這不能說明退稿的刊物一定出現(xiàn)了學術不公正,只是說明,再好的刊物都不能包打天下,把天下所有的好論文都囊括其中。何況,其背后還存在一個理念性的東西,即學術研究要有研究者的個性,那么,學術期刊是否需要個性呢?如果刊物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必然會排斥一些與其風格、特色不符的論文。這個問題也不必諱言。
問題的復雜性還在于,技術化、規(guī)范化的潮流浩浩蕩蕩,勢不可擋。這應當是學術現(xiàn)代化的重要標志。當然也不必諱言,在目前體制下,如何解決學術標準化與人文個性化的問題,這也是問題。人文的本質是人,文是人的外化。人的不同,千差萬別,如何在人文與科學之間尋找到某種平衡,也值得探討。
學術刊物的評價應當關注兩個方面:一是我們的上級主管部門從政治上的評價;二是我們的學術界內的同仁評價。所謂政治的評價,就是我們刊物的陣地意識。這是永遠不能放棄的,是我們公開的表態(tài)。而學術的評價,應當結合當代學術,與時俱進。文化,尤其是人文學科,根據(jù)在人。人文學科不是為了政治的宣傳,也不僅僅是描述現(xiàn)象,更不是為了借題發(fā)揮。人文的科學主要是關注各種現(xiàn)象背后的人的因素,關注在不同歷史條件下人的重重困境和無奈。而我們今天的研究,更多還是站在政治標準的舊的框架下——先有一個大的框架,將作家和作品放在特定的背景逐一判斷。而今我們應當通過作品看作家,由作家看時代。
實際上,期刊面臨的困境,需要整個學術界的參與,才有可能逐步得到改善和解決。在確保公平、公正和保證學術質量的前提下,如何吸引更多更優(yōu)秀的論文,不但是刊物編輯的事情,而且也是整個學術界的共同任務??锖蛯W者、研究人員應該不斷地互動,多多溝通,不斷提高編輯人員的學術水準、加強編委會的遴選、協(xié)助刊物完成初審和匿名評審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刊物達到更高的水準,而最終獲益的,將是整個學術界。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