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勃朗繪制《呢絨公會理事們的肖像》與哈爾斯創(chuàng)作《濟貧所女監(jiān)事們》前后,所有描繪這些堅實面孔形象的畫家們,包括維里斯普隆克(Johannes Cornelisz. Verspronck,1600或1603—1662)、托馬斯·德·凱澤(Thomas de Keyser,1596—1667)、桑特沃特(Dirck Dircksz van Santvoort,1609—1680)、弗林克(Govert Flinck,1615—1660)、艾利亞斯(Nicolaes Eliaszoon Pickenoy,1588—1653或1656)、雅各布·凡·洛(Jacob van Loo,1614—1670),尤其是讓·德·布雷(Jan de Bray,1627—1697),在描繪這些帶有滿面皺紋和斑白頭發(fā)的人物形象時,深知這些身心健康的老人既有經(jīng)營商業(yè)貿(mào)易的務(wù)實精神,又不乏對他人的同情心,因而具有一種異常開闊的視野,以至于人們感到畫家們贊賞這一點,并且在看到這些形象時不難理解,任何外部的打擊都不會破壞這種和諧。除倫勃朗而外,其他畫家與站在他們面前的那些人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荷蘭社會本身就是一件藝術(shù)杰作,人們不能責怪藝術(shù)家們把荷蘭的資產(chǎn)者描繪得那樣怡然自得、稱心如意。
倫勃朗,《呢絨公會理事們的肖像》1662,布面油畫,192厘米×279厘米,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