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把人培養(yǎng)成“彬彬有禮”的“君子”,具備“仁義禮智信”。仁,即“仁者愛人”,要以愛人和善良的心對待別人。堅持“孝弟”,“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認為一個人如不從內(nèi)心孝敬父母,只供父母吃喝,就與飼養(yǎng)狗馬沒兩樣;義,為人要光明、豁達、剛正,不當見利忘義的小人;禮,即每個人在社會結(jié)構(gòu)里各有其位,要遵守符合自己身份的行為規(guī)范;智,“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要分辨是非、忠奸、善惡;信,以誠立世,對人篤信。如按“仁義禮智信”“獨善其身”,成為“君子”,就可建立一個好家庭、好社會、好國家,達到“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如此“仁政”“王道”,卻是“道德至上”,并非法治,帶來的消極影響是王權(quán)獨斷,也留下千古遺患。儒家文化毛病誠然很多,如一些學者認為,儒家不講天道,缺乏對道德實踐的理論闡發(fā),缺乏對生死的熱切關(guān)懷,只講具體的行為與道德規(guī)范,似乎沒有形而上的層面。故有釋道興盛,產(chǎn)生諸子百家,共同構(gòu)成中華傳統(tǒng)文化。儒家過多強調(diào)群體性,忽略個體性,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就成了文化糟粕,也成了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拘束與繩索。而道家追求個體意義,總從逆向看人察物,不主張“當官”,當隱則隱,還有一種對社會的尖銳批判精神,反讓這個社會更清醒、更理性、更坦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