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文化兩千多年發(fā)展長河中,真正開始取得官方認可統(tǒng)治地位,是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宋代,“四書”與《 詩經(jīng) 》《 尚書 》《 禮記 》《 周易 》《 春秋 》,通過科舉普及鄉(xiāng)里,儒學在一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從此逐成體系,徹底矗立。不過,有幾個歷史現(xiàn)象值得探究:
每當一個舊制度瓦解,諸侯爭霸,孔子的政治主張與社會理想,往往得不到君主理睬,而法家思想往往被采納,老子遁世學說也盛行民間。
兩千多年專制可用“陽儒陰法”描述,表面打著儒家招牌,里面采取法家法術(shù),待國家陷入困境,就把責任推給儒家。一旦出現(xiàn)“暴君”、“獨裁”,儒學也遭排斥、打擊。秦始皇“焚書坑儒”就很典型。
每當外來文化涌入這片古老土地,儒學往往被誅伐聲討。20世紀初,一些知識分子受西方文明洗禮,不分青紅皂白,“打倒孔家店”,將近代中國政治陰暗、經(jīng)濟衰敗、軍事落后都歸咎于儒家。這股反孔逆流,1949年后一度登峰造極,以至幾代人幾乎都沒好好讀過儒家經(jīng)典。封建時代,對孔子思想的取棄,不同程度反映一些帝王的好惡與昏庸。需要時,孔子尊貴無比,備受祭祀;不需要時,被打入地獄,罪孽深重??鬃右簧柺芸嚯y,父親叔梁紇做過小官,三歲時父亡,生活艱辛,故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魯昭公二十五年( 前517年 ),季氏逐昭公,昭公逃往齊國避難,孔子也離魯至齊。齊景公問政,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欲以尼溪封孔子,遭齊大夫晏嬰反對,孔子險遭小人加害,不得不返回魯國。魯定公八年( 前502年 ),孔子出仕,后任大司寇,采取伸張魯君勢力、抑制操權(quán)大夫措施,得罪一些權(quán)臣而被季桓子疏遠,只好到別的國家實現(xiàn)政治理想。周游列國,一些君王高興時對他客客氣氣,不高興時完全無視他的存在,終未得到實權(quán),無所作為,一度窮厄潦倒。晚年喪妻喪子,弟子相繼而去,萬分凄涼。這或許就是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與寫照,文人生存的縮影與哀鳴。
相反,每當盛世,政治清明,經(jīng)濟繁榮,文化中興,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尋覓孔子,尋覓儒學,尋覓屬于自己文化的根。但是,孔子的學問,如同孔廟仰圣門上炫目大字“萬仞宮墻”,高不可攀,深不可測。孔子話語,一些人也常掛嘴邊,真正理解、醒悟,并踐行者,古今能幾人?
2009年10月21日于北京
2011年3月29日改于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