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坡蒂菲羅的宣傳是在逢迎尤利烏斯。不過他的話也說對了不少,梵蒂岡確實已成為藝術的圣殿。尤利烏斯只是眾多開明的教會出資人中的一員,正是因為他們過去的委托,梵蒂岡繪畫陳列館、西斯廷禮拜堂和梵蒂岡寢宮的墻壁和天頂,都變得美輪美奐。幾個斯特凡內斯奇多聯畫世紀以來,教皇、主教和教會讓眾多大師經典之作得以實現。在喬托那幅宏偉的《斯特凡內斯奇多聯畫》中,巧妙的畫中畫,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多聯畫原本為老圣彼得大教堂的高祭壇所作,現在位于梵蒂岡繪畫陳列館中,在祭壇畫背面,燦爛耀眼。喬托的資助人——斯特凡內斯奇樞機執(zhí)事,正在驕傲地向圣彼得展示喬托完成的祭壇畫。米開朗琪羅也以類似方式向教皇尤利烏斯二世致敬:西斯廷禮拜堂門上方的壁畫中,先知撒迦利亞的側像明顯具有尤利烏斯的面部特征。
委托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不僅限于教皇和富有的主教。1200年前后,兩名畫家——喬萬尼和尼科洛——受雇于一座羅馬的本篤修道院,描繪“最后的審判”場景。這幅迷人的作品現存梵蒂岡繪畫陳列館,其有趣之處在于,根據畫中的題詞,贊助人是“上帝的侍女、貝妮黛塔女士以及女修道院院長康斯坦莎”。自然而然地,兩名修女也出現在畫中,成為得救的眾生。貝妮黛塔和康斯坦莎與兩位畫家簽訂了合同,在教會漫長而卓越的藝術贊助歷史之中,她們也有了一席之地。
《最后的審判》畫在一塊圓形木板上,下面還有一塊長方形的附屬畫面。這幅為貝妮黛塔和康斯坦莎完成的畫,就像一個巨大的鎖孔,讓我們一窺另一個豐富的世界,那個世界生機勃勃,栩栩如生。喬萬尼和尼科洛的畫,令我們透過一個鎖孔般的視角,一窺那充滿美與信仰的世界。梵蒂岡博物館館藏的大量珍寶在本書中完美再現,附有安雅·格雷貝簡約明了的描述,具有同樣的生命力。其中最具表現力的,莫過于西斯廷禮拜堂天頂畫中米開朗琪羅筆下的人物。畫中的先知約拿向后靠著,驚訝地凝視著布滿壁畫的拱頂,正像每天魚貫而入禮拜堂參觀的幾千名游客,他們同樣驚愕異常。
行走于梵蒂岡,或者翻閱本書,我們等于接受了一次無可比擬的藝術史教育。同時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藝術家的精湛技藝和灼熱激情,還有他們精妙絕倫的“心靈之力”。
羅斯·金2013年于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