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易卦看性命的修養(yǎng)
神無方而易無體,但其運行生化之機可以借象揣摩而會之。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曰:“有生于無”??梢娝f的道乃一無極本源也,而二則為陰陽二氣,由此陰陽二氣運化合成一太極便謂之有。劉基《太極圖說》正解此義:無極生太極,太極化萬物。一物一太極,任何事物都是一陰陽和合的單元,孤陰不長,孤陽不生。
然則,道家修煉性命的目的是為了造就純陽之體,故呂祖洞賓以純陽為號,古代道行高深者亦有以純陽子自謂。佛家修行以消除心性中的陰蘊(斷陰)為功德,達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的陽明境界。由此可以推斷,所謂成仙成佛,乃是成就(或曰還原)純陽之性也。
純陽無陰,在易為乾,六爻均為陽爻。乾為天象,“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fā)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周易·乾》)修得乾身乾性者,在人界來看,已為孤陽,不能位于天地二才之間作為中才,于是發(fā)生質(zhì)的突變,甚至于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升華到另一個境界里形成新的陰陽平衡太極體。相反,道行失修敗壞者則可能墮為純陰體。純陰無陽,在易為坤卦,六爻均為陰爻。坤象為地府黑洞,落為坤身者,便成地獄鬼魅,同樣不能位于天地二才之中,而須墮落到低一級的陰陽境界才能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新的太極體。坤為孤陰,與乾卦同屬無極,但相對而言,它是負(fù)極。“純陰而無陽者,鬼也;純陽而無陰者,仙也;陰陽相雜者,人也。惟人可以為鬼,可以為仙。”(《鐘呂傳道集·論真仙》)
是故,所謂修煉性命,就是以增進性命的陽性內(nèi)涵為功夫,以排除性命的陰蘊為事務(wù)。“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終日乾乾”(《周易·乾》)。然而,如何自強,如何取得純陽之性?孔子以仁者愛人之心行中庸之道,于七情六欲未發(fā)之中處覓性命的根本。孟子養(yǎng)浩然之氣,使其塞乎天地之間。老子則“致虛極,守靜篤”,以陰柔無為謙下為追求,似乎反其道而行之。最為極絕的是釋迦牟尼,寄身心于虛無,立本性于空寂。此間玄義值得吾輩細(xì)心體認(rèn)。竊以為,易之為道,有三大要領(lǐng)值得修身養(yǎng)性者謹(jǐn)記——
其一是陰陽相交,兩極相通。任何一個太極單元都必須形成陰極生陽、陽極還陰循環(huán)不息的能量回路,才能維持生機。如果在一個太極單元內(nèi)陰陽兩極不能互相往來,就會造成能量的泄漏和結(jié)構(gòu)的無序,從而使系統(tǒng)走向死絕空亡之境。此理與電磁原理相類。
依道家的說法,任督二脈是人體陰陽溝通循環(huán)的主要渠道。它的初級功法“小周天”就是從某個層次打開任督二脈,使陰陽二氣升降往返、暢通無阻,使生命保持動態(tài)的平衡。具體做法是:將心火置于腎水之下,意守臍下三寸,如月映水,使陽氣在腎水中凝聚之后,循督脈自然升發(fā),上至頭頂泥丸,化陰精而沿任脈下行,降歸腎元,周而復(fù)始。周天常通的人,一般是不會犯什么病的。對于心腎不交,任督不合,有升不降的病人,中醫(yī)有一妙方,僅川連、肉桂二味。川連性寒,入心經(jīng),能降心火,化陽氣為陰水,使之下行;肉桂性溫,入腎經(jīng),能將任脈下行之陰水溫化,收入腎本,轉(zhuǎn)為陽氣重新生發(fā)。
《易》經(jīng)中陰陽不交的情況見諸陰在下,陽在上,如否卦、未濟。在這種情況下,陽氣不能得陰而降以潛下,陰氣不能得陽而升以達上,形成對流。猶如煮水,火不在鍋底下燒,卻在鍋上方燃,最終只落得火熄水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