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索“人”的靈魂深處或意識邊際3

中國人的病 作者:沈從文


生命的深度

上帝吝于人者甚多。人若明白這一點(diǎn),必求其自取自用。求自取自用,以“人”教育“我”是唯一方法。教育“我”的事照例于“人”無損,擴(kuò)大自我,不過更明白“人”而已。

天之予人經(jīng)驗(yàn),厚薄多方,不可一例。耳目口鼻雖同具一種外形,一種同樣能感受吸收外物外事本性,可是生命的深度,人與人實(shí)在相去懸遠(yuǎn)。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然有浩浩然雍雍然書卷氣和豪爽氣。然而識萬種人,明白萬種人事,從其中求同識差,有此一份知識,似乎也不是壞事。知人方足以論世。知人在大千世界中,雖只占一個極平常地位,而且個體生命又甚短促,然而手腦并用,工具與觀念堆積日多,人類因之就日有進(jìn)步,日趨復(fù)雜,直到如今情形。所謂知人,并非認(rèn)識其復(fù)雜,只是歸納萬匯,把人認(rèn)為一單純不過之“生物”而已。極少人能違反生物原則,換言之,便是極少人能避免自然所派定義務(wù),“愛”與“死”。人既必死,即應(yīng)在生存時知所以生。故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多數(shù)人以為能好好吃喝,生兒育女,即可謂知生。然而尚應(yīng)當(dāng)有少數(shù)人,知生存意義,不僅僅是吃喝了事!愛就是生的一種方式,知道愛的也并不多。

我實(shí)需要“靜”,用它來培養(yǎng)“知”,啟發(fā)“慧”,悟徹“愛”和“怨”等等文字相對的意義。到明白較多后,再用它來重新給“人”好好作一度詮釋,超越世俗愛憎哀樂的方式,探索“人”的靈魂深處或意識邊際,發(fā)現(xiàn)“人”,說明“愛”與“死”可能具有若干新的形式。這工作必然可將那個“我”擴(kuò)大,占有更大的空間,或更長久的時間。

可是目前問題呢,我仿佛正在從各種努力上將自己生命縮小,似乎必如此方能發(fā)現(xiàn)自己,得到自己,認(rèn)識自己。“吾喪我”,我恰如在找尋中。生命或靈魂,都已破破碎碎,得重新用一種帶膠性觀念把它粘合起來,或用別一種人格的光和熱照耀烘炙,方能有一個新生的我。

可是,這個我的存在,還為的是返照人。正因?yàn)橐粋€人的青春是需要裝飾的,如不能用智慧來裝飾,就用愚也無妨。

節(jié)選自《燭虛》,一九四○年九月十四日《大公報文藝》。小標(biāo)題為本次選編者所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