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間的生存特性(2)

外省筆記:20世紀河南文學 作者:梁鴻


也許的確是這樣。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大學生,小林的生活不能說沒有經過自我的理性審視(雖然這一審視只是作為一個大學生的理想沖動),但在這一審視過程中,他所遭受的是社會的擠壓、心靈的窒息、情感的萎縮。如果他還保持他的理性存在,他將被棄之于社會門外,他將仍然不得不在兩家合住的房子里和別人吵架,他將仍然不得不含淚把自己的老師推到門外,他將失去孩子上好學校的機會、失去換房的機會等,而一旦放棄自己的“審視”和“批判”,進入此前不遺余力批判的“關系網絡規(guī)則”,一切問題均可解決。換言之,當小林放棄了一個“個性人”存在進入“群眾人”的存在之后,他才能存在,而“尊嚴、理想、自由”在此時是非常輕飄、無意義的。在這里,就出現(xiàn)了尼采所說的“為了生存,我們需要謊言……”尼采在寫完這句話后,情不自禁地感嘆道:“為了生活而需要謊言,這本身是人生的一個可怕又可疑的特征?!笨墒牵@又是一個多么真實的“人”的生存場景!如果小林要保持他的“經過審視的生活”,他最終將失去的不僅是他的思想、情感,還有他的飯碗;而他選擇謊言,則意味著作為“人的純粹存在”來講,他已經被“降格”了。純粹的理性主義在人類社會的符號王國面前舉手投降。劉震云通過他對普通人尷尬生活的兩難處境的情感考察告訴我們,小林對社會的認同、蛻變是一個“群眾人”的必然選擇,他別無選擇,因為他必須活著,并且想活得更好。但是,他也必然退化著,必然從最初的“被迫”走向一種“自覺”的行為,最后退化成《新聞》里面那樣的存在。

從《故鄉(xiāng)相處流傳》和《故鄉(xiāng)天下黃花》開始,劉震云對“人的存在性”進行更為深廣的思考和探查,當然,這是一次注定沒有希望的探險。如果說在《一地雞毛》《單位》中,劉震云把小林們從“個體人”到“群眾人”的蛻變更多地歸結到整個中國“關系”文化的不合理和丑陋上,這個時候的劉震云,對“人性”之本質存在還存有幻想,那么,在《故鄉(xiāng)相處流傳》和《故鄉(xiāng)天下黃花》中,劉震云把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民間眾生相,他絕望地看到,“人根本沒有本性,他所有的是……歷史”。《故鄉(xiāng)相處流傳》中“我故鄉(xiāng)的人們”一會兒跟著曹操一會兒跟著袁紹,誰在上風口就信誰,只要能讓他們活著;《故鄉(xiāng)天下黃花》中孫、李兩家爭當村長,也無關乎“道德、正義”,而是一種活著和生存的方式;在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現(xiàn)實要求下,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去選擇,而不是根據“道德、宗教或人性”的要求,這是基于生存層面的選擇。因為涉及生存,也就是生命存活本身,就顯得更為不容辯駁。此時的人,是僅限于生存層面的人,沒有真正的歷史意識,沒有一種對時代的判斷意識、懷疑意識和批判意識,他們只能說是“烏合之眾”?!豆枢l(xiāng)相處流傳》把這種中國民眾的“烏合性”表達得淋漓盡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