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野雜種”的吊腳樓(1)

每個人的故鄉(xiāng)都在淪陷 作者:冉云飛


“雜種”在我們的文化視界里,似乎是個令人難堪的稱呼。其實無論是人還是文化,雜交雜種都有相當大的優(yōu)勢,有不竭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創(chuàng)造性。與我故鄉(xiāng)文化和地理上都同源的大作家沈從文先生在《湘行散記》里,通過“一位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之口,來表揚整個武陵山地區(qū)、沅江流域如畫的風景時,就禁不住贊嘆道:“這野雜種的景致,簡直是畫!”我認為這位戴水獺皮帽的朋友無意脫口而出的話,算得上是我故鄉(xiāng)山水景致、風俗民情的解人,可謂連中十環(huán),靶靶到心,洞穿我們的生活與人文地理的肺腸。

故鄉(xiāng)渝東南屬大武陵地區(qū),北緯 30°穿越而過,頗有些神秘詭異??ㄋ固氐孛菜斐傻母叩靥炜臃浅6啵瑺铑愄諠摗疤一ㄔ础钡乃诙嘤?,因此既野又雜的習性,不只是我們性格個性、生活飲食的一部分。山水的雄奇秀野,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處不雜,以至于成為我們無法割舍的棲身之所。再者,這地方的人民是土、苗、漢三族雜居,很多人是名副其實的“雜種”,至于說山野之氣,那完全是與生俱來,根本無須學習。1949 年前我們那地方是民皆匪、匪皆民,看過《烏龍山剿匪記》和《湘西剿匪記》的人,對此當不陌生。山水和民氣的野與雜,最終體現(xiàn)在我們日常的安居樂業(yè)之所上,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觸目可見的吊腳樓。

傳說與淵源

要準確考據出吊腳樓的歷史,恐怕是一件不能完成的任務。坐實的任務不能完成,我們就來點傳說,歷史就是這樣慢慢對接的。傳說很久以前畢茲卡(土家人)居住的土地上,人們?yōu)榱硕惚苌呦x,避免潮濕對身體的傷害,用粗藤在樹與樹之間聯(lián)結,而鋪上木板便成了安居之窩。這種有名的“藤連樹”屋,就是吊腳樓的雛形。后來用各種樹木如馬尾松、杉木等于河畔、崖上、半山腰、平地等地修筑吊腳樓,就是對早年“藤連樹”屋的模仿。傳說看上去無稽,但傳說通過民間這只巨大的翅膀,以致口口相傳,不脛而走,有著不可忽視的生命力。尤其對像我們這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口頭文學和民間故事,作為承載歷史的重要主體,對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作用不可抹殺。

這種口頭流傳的民間文學,所體現(xiàn)的建筑外觀進化形式,在杜甫入蜀時還能見到,“仰凌棧道細,野人半巢居”。杜甫雖然形容的是古蜀道北路所見,但拿來形容原始的吊腳樓的形制也是恰切的。不過,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常建,就曾到過今天的大武陵地區(qū),他親眼見過此地蠻荒的景象:“湖南無村落,山舍多黃茆。淳樸如太古,其人居鳥巢。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獻嘲。泊舟問溪口,言語皆啞咬。土俗不尚農,豈暇論肥磽。莫射禽獸,浮客烹魚鮫。余亦罘人,獲麋今尚苞。敬君中國來,愿以充其庖。日入聞虎斗,空山滿咆哮。懷人雖共安,異域終難交。白水可洗心,采薇可為肴。曳策背落日,江風鳴梢梢?!保ā犊侦`山應田叟》)這首詩傳神地體現(xiàn)了武陵地區(qū)民眾的蠻、野、雜,不善于農耕,還靠打獵來維持生計,但即便在此種艱難的境況下,也喜歡開玩笑,開熱情好客的古風。其中“其人居鳥巢”,其實就是對上述土家族民間故事和傳說的最好佐證,這說明民間傳說并非空穴來風。

當然建筑界似乎有比傳說更科學的說法,那就是說吊腳樓與古老的干欄式建筑有點關系,絕非無由,而且考古界也將吊腳樓稱為“干欄建筑”。巴蜀地區(qū)最早的干欄式建筑,應屬成都十二橋發(fā)現(xiàn)的殷商時代干欄式木結構建筑,由木樁基礎、木地梁、竹木墻體和竹木綁扎與榫卯相結合的屋頂。房屋底層架空的目的,是為了防水、防潮兼防備獸蟲類的襲擊。大抵古巴蜀地區(qū)多是瘴癘沮洳之地,且森林茂密,氣候比現(xiàn)在還炎熱,因此必須有底層房屋架空的巢居,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決身體受到的傷害。后來隨著平原地區(qū)氣候日趨干燥,人口越來越稠密,森林砍伐得厲害,巢居的形式便漸漸式微衰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