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在山區(qū)或者爬坡上坎的大城市,還殘留有巢居的影子,這巢居的影子,便是今日之吊腳樓。在重慶、涪陵、萬縣等延長城市,以及沿烏江的小鎮(zhèn)如龔灘等地,尚有吊腳樓的余韻風采。但隨著建筑材料的變更,建筑式樣的西化,大城市偶存吊腳樓樣式,與原來的吊腳樓韻味卻已經(jīng)相差甚遠。只有在渝東南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才多少保留了吊腳樓這種建筑的“活化石”。
地里生長出來的建筑
建筑與地域的關系甚大,這不僅可以從風水、地理來解釋,更可以從氣候、歷史淵源乃至建筑材料來探究。一個地方為什么出這樣的建筑,如福建的土樓、藏羌等地的雕樓,那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與當?shù)氐拿袼罪L情包括宗教、社會治安、軍事用途以及建筑材料等有深刻的關聯(lián)。“有機建筑”大師賴特說得好 :“建筑與環(huán)境不可分離,猶如從地里長出來的一樣?!彪m然不能說吊腳樓是巴蜀地區(qū)特別是現(xiàn)在渝東南地區(qū)的特產(chǎn),但說其他地區(qū)沒有大武陵地區(qū)(鄂西、湘西、黔東北、渝東南)分布那樣廣泛、保存得那么多,大抵還是說得過去的。
大武陵地區(qū)為什么有如此多的吊腳樓,在正史里也有比較詳盡的記載。如除南北朝的《魏書》外,在新舊唐書里記載亦復不少?!缎绿茣防镎f :“南平僚,東距智州,南屬渝州,西接南州,北涪州,戶千余。多瘴癘,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居樓,梯而上,名為干欄?!保ň矶俣?,而《后唐書》里也記載道 :“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樓居,號為干欄。”(卷一百九十七)大武陵地區(qū)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氣候可能比今天更熱,接近于亞熱帶雨林氣候,森林茂密,才會煙瘴遍地,且有蝮蛇等物,人們必須樓居,不然有生命不保之虞。這種狀況現(xiàn)在大有改善,但人們?yōu)楹芜€采取吊腳樓的制式呢?說起來,除了地理因素的作用外,還與人們對歷史的遵循、對傳統(tǒng)的膜拜有關。
沿江的山城小鎮(zhèn)的吊腳樓,如在龔灘小鎮(zhèn)未搬遷以前,有非常良好的保留與展示。可惜的是重慶官方為了修水電站而破壞了這 1700年來小鎮(zhèn)的神韻。龔灘的吊腳樓凌空于烏江之上,夾于峭壁之間,外人看上去危如累卵,其實居住在那里面的人卻甘之如飴,如履平地。但武陵地區(qū)的吊腳樓特別是土家族的吊腳樓,與其他民族如苗族、侗族、瑤族等的吊腳樓,還是稍不同。以前吊腳樓只是建在山上、崖上、江邊上,現(xiàn)在很多吊腳樓建在平地,這是土家族吊腳樓與其他族別吊腳樓在選址上比較不同的地方。正屋選在平地上,讓單邊或者兩邊的吊腳樓處于懸空狀態(tài),再起柱而建。一般而言,土家族的吊腳樓為兩層,上層住人,通風、干爽,在轉角樓上乘涼賞月,你還可以體會蘇東坡的雅興 :“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閑人”,不過鄉(xiāng)下人一般也沒有這樣的境界。下層堆雜物柴草,或者壘砌墻壁以關牲口。當然現(xiàn)在開始講究衛(wèi)生,有不少人家將牛欄豬圈也另立一旁,實行人畜分開,大大減少了因蚊蠅叮咬帶來的疾病傳播。
總體說來,因地形、地勢、氣候所限而得興的吊腳樓,亦巧妙地減少土地占用,充分利用了空間,這與勒·柯布西耶明日城市之生態(tài)化——解放地球表面,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理念相契合。與此同時,它與過街樓、天街、岸街、風雨橋、關卡、陵墓等建筑一起,構成武陵地區(qū)建筑文化的奇觀,更是我兒時記憶所寄,如今魂牽夢縈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