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塑造日本人特殊品行的力量來自于它的孤立,既包括地理上的孤立,也包括它自身的選擇。15世紀末16世紀初,日本在德川家族統(tǒng)治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以免受外國影響。這一政策的本意是保護日本免受外部侵擾,結果卻事與愿違,造成日本社會與正在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的歐洲完全隔絕,新技術無從傳入,進而威脅了國家安全。在長達250年的時間里,日本的軍事技術一直停留在弓箭、刀劍和火槍的水平。
到了19世紀,事態(tài)的發(fā)展超出了日本的控制,作繭自縛的日本再也難于自保,陷入了極度不安與仇外的絕望。1852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米勒德·菲爾莫爾對日本拒絕開放通商口岸的做法極為不滿,加上他以“白人責任論”(當時將歐洲擴張主義合理化的一種觀點)的心態(tài)看待其他社會,于是決定派海軍準將馬修·佩里前往日本,以終結其孤立狀態(tài)。佩里仔細研究日本歷史之后,決定以大規(guī)模展示美國武力的方式震懾日本,逼其就范。1853年7月,佩里派遣一支冒著滾滾黑煙的小型艦隊開進東京灣——讓日本人第一次見識了蒸汽動力。在六七十位手持刀槍、面目兇悍的侍衛(wèi)簇擁下,佩里昂首闊步前往幕府將軍的駐地,要求會見日本的最高官員。
說佩里的到訪使日本人目瞪口呆實在太過輕描淡寫了。關于此事,歷史學家塞繆爾·莫里森這樣寫道:“這件事對日本人來說,就如同宇航員宣布形狀怪異的外太空飛行器正在飛向地球一樣?!?驚慌失措的德川貴族階級匆忙藏好細軟,召開會議,準備應戰(zhàn)。但最終他們別無選擇,不得不承認美國的軍事技術優(yōu)勢,接受美國代表團的要求。僅此一次造訪,佩里不僅迫使德川幕府與美國簽訂各種條約,而且為英國、俄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打開了與日本通商的大門。
此次蒙羞在日本這個傲慢的民族心中留下了強烈的怨恨。日本當權精英中,有人私下主張應該立即向西方列強宣戰(zhàn);其他人則主張謹慎行事,認為戰(zhàn)爭只會削弱日本而非敵國。持后一種觀點的人敦促領導階層安撫入侵者,師夷長技,徐圖復仇大計:
在機械制造方面,我們還無法與外國人抗衡,因此我們應該與外國保持交流,并學習他們的軍事訓練方法與戰(zhàn)術,等我們(日本)各藩屬國團結如一時,就可以走出去,將外國的土地分封給戰(zhàn)功卓著的將士;這樣,士兵們將爭先恐后地表現(xiàn)其勇猛果敢,那時我們再宣戰(zhàn)也為時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