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歐,平原用來發(fā)展農業(yè)和畜牧業(yè),商船滿載著商品往來于海上的時代,北歐還被大面積的森林所覆蓋。這片森林的居民就是凱爾特族。凱爾特人是希臘人取的名字,羅馬人叫他們高盧人。今天雖然只剩下愛爾蘭,但是在古代,這個民族卻占據了歐洲最遼闊土地。
公元前六世紀快要來臨的時候,凱爾特人開始了遷徙。他們不是大規(guī)模地從居住地涌出,而是像后浪推前浪的波浪一樣,從北方向東、向南、向西涌去。位于最北邊的民族趕走離自己最近的部族,失去家園的這個部族又把距離他們最近的部族趕走,像這樣,他們開始了向東、南、西三個方向的推進。被趕到南方的凱爾特人翻過阿爾卑斯山,在今天的米蘭到波河流域一帶定居下來。
最初,凱爾特人并沒有對羅馬形成威脅。因為從羅馬到那里,不僅有亞平寧山脈橫亙其間,而且埃特魯利亞人的勢力范圍也還在。當時的埃特魯利亞人除了經濟力量和技術力量,還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但是,隨著羅馬廢除埃特魯利亞系的國王,開始共和政體,埃特魯利亞人轉變成了羅馬的敵人。羅馬敢于與埃特魯利亞人為敵,表明了埃特魯利亞人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從前。開始走下坡路的埃特魯利亞勢力和處于上升期的羅馬的力量在這一時期應該是交叉的。
……
公元前390年夏天,凱爾特人翻越過亞平寧山脈后開始南下,他們沿著進軍路線一路攻打特魯利亞的城市。
凱爾特士兵的驍勇善戰(zhàn)傳到了羅馬。他們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劍、矛和貼著皮的木制盾牌。士兵們身上披的是銅制盔甲。根據其在軍隊中的地位,通常盔甲上裝飾有不同種類的羽毛。凱爾特軍隊由騎兵、步兵和戰(zhàn)車組成,他們常用的戰(zhàn)術是先用戰(zhàn)車沖擊敵軍的陣營,然后,步兵和騎兵再殺進去。他們的軍隊中還有這樣一群人。每當戰(zhàn)斗打響,他們就脫去身上的衣服,只戴著金項圈和臂環(huán)投入戰(zhàn)斗。
凱爾特人有一個習慣。每殺死一個敵人,就割下此人的腦袋,掛于自己的馬脖子上。戰(zhàn)斗結束后,回到家中,把腦袋浸泡在油中。向客人展示敵人的頭顱是他們接待貴客的待客之禮。
公元前390年,凱爾特人的目標指向了羅馬。埃特魯利亞的城市丘西首先遭到他們的襲擊,于是向羅馬派去使者請求援軍。但是,此時的羅馬自顧不暇。
從丘西到羅馬相距一百二十公里,中間既沒有山脈相阻也沒有河流相隔。而且可以視為緩沖區(qū)的維愛也早被羅馬滅亡。
羅馬陷入了一片恐慌。擔負起防御指揮的波比利奧斯?雷納要求羅馬人鼓起勇氣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他說:
“盡管我們和拉丁族、薩賓族等戰(zhàn)斗,但是戰(zhàn)斗結束后,他們會成為我們的同盟國。所以,我們不應該把他們這樣的民族看做敵人??涩F在我們面臨的敵人殘暴至極。如果我們不殺死他們,他們就會把我們殺死?!?/p>
可是雷納能夠召集組織起來的羅馬軍隊不僅為數少,而且難免有些倉促。
公元前390年7月18日,羅馬軍隊在臺伯河上游迎戰(zhàn)來敵,結果很快被打得七零八落,殘兵敗將奪路而逃,四散奔命。
凱爾特人開進了毫無防御能力的城市羅馬。據說環(huán)繞羅馬的城墻的城門大開,羅馬淪陷。蠻族開始占領羅馬,并持續(xù)了七個月。
……
城市遭到嚴重破壞,重建工作很快開始了。平民們不再要求把首都設到維愛。他們覺得羅馬之所以會遭此劫難,是因為保護羅馬的諸神利用凱爾特族之手來懲罰試圖拋棄它們的羅馬??茁匪拐f,拋棄羅馬的人不再是羅馬人。他的這句話深深印在了經歷過凱爾特人入侵后的羅馬人的心中。
如果只是重建遭破壞的羅馬和恢復羅馬市民的團結,那么因凱爾特人入侵而受到的傷痛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治愈。但是,羅馬用了四十年的時間才重新站立起來。因為鄰近各部族看到羅馬面對蠻族入侵,感到束手無策,只能屈服,于是紛紛離它而去。拉丁同盟也夭折了。不僅如此,昨天的同盟國轉臉變成了羅馬的敵人,他們試圖乘機消滅羅馬。建國三百六十年,共和政體實行一百年之后的羅馬,不得不從頭來過。
公元前509年確立共和政體的時候,羅馬曾經被迫重修王政時代建立的同盟關系。那時,重修同盟關系是為了政體的改變,為了戰(zhàn)勝埃特魯利亞軍,實現獨立,是新局勢的對策,不像公元前390年,是因為戰(zhàn)敗。
不管怎樣,在當時,凱爾特人占領羅馬絕對是一大新聞,甚至傳到了希臘。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了羅馬的慘敗。公元前390年后的再次興起比公元前509年無疑要困難得多。
與雅典、斯巴達及迦太基相比,為什么只有羅馬能變得如此強大?是希臘人波利比烏斯提出了這一問題并為了解答這個問題而開始執(zhí)筆書寫羅馬史。他非常重視公元前390年凱爾特人的入侵,他認為這是羅馬開始走向強大的第一步。不小心掉入谷底后,唯一的辦法就是爬上來。但是掉入谷底并坐以待斃的民族不在少數。盡管羅馬人在公元前390年一度掉入了谷底,但是,羅馬人終究是羅馬人,盡管速度緩慢,他們還是一步一步地爬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