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亞圣初長成

向善的孟子 作者:傅佩榮


了解孟子,先要了解他的生平和成長背景。再怎么偉大的人,也是從小孩子開始,在家庭中,再到學校里、社會上,慢慢成長。我們年輕的時候都很幼稚,有很多幻想,長大了幻想慢慢破滅,只有慢慢歷練、重新發(fā)展,偉大的人們也一樣。

提到孟子,很多人會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來說明古代的母親是很有智慧的,知道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除了家庭之外,附近的風氣也很重要。我們就從幾段故事開始接近孟子。這些故事沒有完全的依據(jù),沒有辦法考證,大部分是從古代傳下來的,像《韓詩外傳》里的故事,但可以了解大概的情況。

第一個故事是“孟母三遷”。

據(jù)說在孟子三四歲的時候,家里住的地方靠近墳墓區(qū)。小孟子還沒上學,每天沒事兒就到處走動,看到很多人來挖墳、上墳、祭拜、哭泣,他也跟著學,學得有模有樣。母親一看,這么小的孩子每天就想著要去祭拜、哭墓這些事,顯然不太好。她就設法搬家,搬到市場旁邊。到了市場邊,小孟子就每天看看別人做生意,這個肉多少錢一斤啊?這個菜怎么賣啊?整天就學這些東西。母親一看,這樣也不好啊,這么小就想到做生意、賺錢的事,決定再搬家。后來搬到了學校旁邊,這下好了,孟子還沒到上學的年齡,看到別人上學,也跟著在窗外聽聽,也跟著讀。母親一看,這是好的規(guī)矩啊,就住下來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呢?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由此可見,孟子不可能說“人性本善”這四個字,除非另作解釋。其實我們都知道人受環(huán)境影響,如果環(huán)境有偏差,我們就會跟著往那邊走,并不覺得不對,因為周圍的人都是這樣。這個故事正說明孟子的母親很有遠見,確實了解人生應該如何發(fā)展。

第二個故事,發(fā)生在孟子開始讀書的時候。有一次孟子在家里背書,背著背著停下來了,當時母親正在織布,問他,你為什么停下來了?他說,我忘記了。誰知母親聽了,一下把正在織的布剪斷了。后果很嚴重啊,因為布匹剪斷后就得重新上機器,非常麻煩,小孟子見了嚇了一跳,這時母親對他說,以后你讀書讀到一半停下來,我就把布剪斷。孟子非常慚愧,母親織布養(yǎng)家很辛苦,自己讀書卻不夠專心,他從此提醒自己,讀書一時一刻也不能松懈。

雖然孟子母親的教育方式有點激烈,但是效果很好。大家知道,想學有所成,必須花大工夫好好讀書。該讀的書沒有讀,憑什么了解古代的智慧呢?又如孔子所言,不能夠溫故而知新,憑什么做別人的老師呢?把書讀好,更是偉大哲學家的必備條件。至于之后能不能發(fā)揮,要看個人的才華,還要看是否有機緣表達出來。

第三個故事講到孟子長大成人,學有所成,也結婚了。有一天回家,他推門進來,只見妻子一個人蹲在地上。孟子很不高興,甚至對母親說她太沒禮貌,要把她休掉。因為古時的禮法規(guī)定,一個人不能隨便蹲著,樣子不好看,而應該跪坐在腳后跟上,有客人來時更要正襟危坐,上身直立。母親問明原由,反問他道,你進門的時候,有沒有問過“里面有人嗎”?因為禮法規(guī)定“將上堂,聲必揚”,意思是一個人要進門時,必須先提高說話的聲音,或者加重走路的聲音,好讓里面的人知道。母親說,你在別人居家很輕松悠閑的時候,像要檢查內(nèi)務一樣地跑進來,自己先沒有守禮法,怎么能怪妻子呢?孟子認識到自己有錯,打消了休妻的念頭。

這個故事說明古代婦女處境可憐,一個坐姿也會導致婚姻危機,也許要熬成婆婆才有希望。不過換個角度,又能看到孟子的母親非常明理,注意培養(yǎng)孟子嚴于律己的品質(zhì)。

從以上幾個故事我們可以推想,在孟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他最初的啟蒙者。

那么有人會問,孟子的父親哪兒去了?有一種說法是,孟子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孔子的父親在孔子三歲時過世,想必圣人都很苦,單親家庭長大才能成為圣人。其實不是這樣的。那么我們有必要探討這個問題了。

根據(jù)《孟子·梁惠王篇》的記載可知,孟子的父親是在他當“士”的時候過世的,孟子的母親是在他當“大夫”的時候過世的。

孟子的學生樂正子,有一次說服魯平公,孟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學者,國君您禮賢下士,最好親自去拜訪他。魯平公正要出門拜訪時,他的寵臣臧倉說,您不要去,因為是賢者就應該表現(xiàn)出禮和義,孟子并沒有做到。孟子曾經(jīng)“后喪逾前喪”,為母親辦喪事,排場超過了以前為他父親辦的喪事,這違反了禮法的規(guī)定。

一聽這話,魯平公就不去了。樂正子就來問原因,魯平公說出了臧倉的理由,說孟子做事不合禮。樂正子說,他并沒有不合禮義,父親過世的時候,他比較年輕,身份是士;母親過世時,他做了大官,身份是大夫。父母的喪禮要按照兒子的身份來調(diào)整規(guī)格,這是古時候的規(guī)定啊。

魯平公沒話說,就推托說,我不是因為這個,是說孟子給母親辦喪事的時候,做的棺材太貴重,做的壽衣太華美了,所以說孟子不守禮義。

這其實是借口。孟子給母親辦的喪禮,確實非常隆重。當時他在齊國擔任客卿,相當于國家顧問,那時候他很有錢,安排學生充虞為母親籌辦喪禮。這個學生辦完之后,心里有些不安,就請教老師說,您為您的母親采買的這些棺材、衣服,似乎太奢華了。看來他的學生也有這樣的疑問。孟子回答說,講究棺槨不只是為了美觀,而是為了盡孝心。禮法只是規(guī)定棺木的厚度,并沒有其他限制。我有錢,就做得好一點,這樣讓我的母親離開人間,我會覺得比較安心??梢娒献幼鍪碌脑瓌t,一方面是遵守禮儀和法律,一方面按照內(nèi)心的情感來表達,并不在意別人怎么說。

魯平公以這樣的借口,沒有去拜訪孟子,孟子并不怪他。孟子認為任何事都是時勢所趨,條件一旦成熟,自然就好了,條件不成熟就不要去勉強。這是儒家的處世態(tài)度。

從這個故事可知,父親過世時孟子已經(jīng)成為士,是初級官員了。那他小時候父親在哪里呢?應該是為養(yǎng)家而出去工作了。就如現(xiàn)在兩個人聊天,一個問另一個,結婚之后家里事情都是誰負責?回答,我負責大事,太太負責小事;但是結婚幾十年從來沒有發(fā)生過大事。這說明跟家務有關的都是太太負責,其實古時也是男主外、女主內(nèi),母親對孩子的教養(yǎng)多負點責也是合理的。

介紹孟子的家庭情況,是因為這對他的人生道路起著原生性的影響,并作為故事流傳下來,給后人很多有益的啟示。那么孟子進入社會之后,他的學問有怎樣的發(fā)展,抱負有沒有實現(xiàn)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