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與血、生與死的考驗面前,漢納根心里明白,他必須做出抉擇:是回避還是參與?按常理說,他作為一個外國人,完全不必冒此風險,做出回避的決定是很正常的。但是,他的正直品格不容許他這樣做。因為在這場戰(zhàn)爭中誰是侵略者、非正義的一方,誰是自衛(wèi)、正義的一方,他是了然于胸的。所以,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加入中國的陣營。僅此一點,就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自此,中國近代的甲午戰(zhàn)爭史上,便不可避免地有了漢納根的身影,讀者也會發(fā)現(xiàn),撥開歷史的迷霧后,真實的甲午海戰(zhàn)是個什么樣子,漢納根在此又起了什么樣的重要作用。
當時,漢納根對李鴻章說,他在日本和朝鮮有一些朋友,他愿意去朝鮮,刺探當?shù)氐南?,獲取一些對清王朝有用的情報。他的行程也很明確,"自愿赴韓勘度地勢,偵探敵情","先赴牙口,并同隊伍上岸",然后"自赴仁川、漢城察看倭軍實在情形"。
李鴻章聽他這么講,很高興,并說了一些勉勵的話。到中午,李鴻章還留漢納根一起吃了飯。在飯桌上,李鴻章和他談起目前朝鮮的軍事運輸問題,說他現(xiàn)在正在為派兵的事兒拿不定注意。
漢納根說,牙山是軍事重地,不能放棄,應該派兵增援。從陸路去兵緩不濟急,應該從海上運兵前往,速度要快一些。李鴻章見漢納根這么說,就做出了決定,由海路增兵牙山。
戰(zhàn)事緊急,李鴻章還馬上與漢納根商量好了具體的行程安排:立刻從天津選派2000多名精壯淮軍增援牙山,并雇3艘英國船只從海上運送。
為什么要雇英國船呢?用中國自己的輪船不是更省錢、更方便嗎?
李鴻章心頭的小九九是這樣打的:用中國輪船運兵,說方便也方便,說省錢也省錢,但萬一運兵船開出去遇上了日本艦隊,遭到攻擊,那就糟了。而雇英國船運兵,船是英國的,萬一碰到日本艦隊,日本人看到是海上霸王英國的船,想打也不敢打。要安全些。
李鴻章的命令一下,下面馬上就行動起來。很快,2000多名淮軍士兵整裝待發(fā),北洋衙門的營務處也雇好了3艘英國運輸船"愛仁"號、"飛鯨"號和"高升"號,并制定了赴朝的時刻表:
漢納根和這1100多名淮軍一起隨"高升"號前往朝鮮。"高升"號的船長是英國人高惠悌(Galswcr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