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教-學”均衡的公共知識條件

博弈生存 作者:潘天群


我們不一定做過教師,但生活于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必定做過學生。

我們離不開教師。我們上小學,教師教我們識字、教加減乘除;我們上中學,教師教我們幾何、代數;我們上大學,教師教我們未來生存的專業(yè)知識。當然,在任何時候,教師教我們做人的道理?!皫熣?,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如果我們對學生-教師的知識結構作一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教育有著特別的知識結構。

教育有什么樣的結構?對于教師,教師知道他或她應該知道某些知識,學生知道他們的教師知道他們想學的知識,教師也知道學生知道他或她擁有某些知識。即:教師知道某些要求的知識是公共知識。我們用K1p表示“教師知道某些學科的知識”。1代表教師,K代表知道,p代表學科的知識。K1p為公共知識。

同時,學生不知道教師知道的學科性知識,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無知也成為公共知識。即:教師知道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無知,成為學生和教師間的公共知識,同時也是全社會的公共知識。我們用~K2p表示“學生不知道某個學科的知識”。2代表學生,p代表學科知識,~K表示不知道。~K2p也是公共知識。

K1p和~K2p不僅是教師和學生間的公共知識,同時也是社會的公共知識。因此,之所以教師站在講臺上,處于“教”或“傳授”的位置,而學生坐在課桌前處于“學”或“聆聽”的位置,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公共知識存在?!敖?學”或“講授-聆聽”構成一博弈均衡。如果沒有這樣的知識構成,“教-學”或“講授-聆聽”的均衡便不會形成。

這樣的均衡何時會打破呢?

我們說,既然“教-學”的均衡依賴于公共知識K1p和~K2p ,一旦這樣的知識構成被打破,“教-學”之間的關系將被終結。這里有兩種可能情況:第一,K1p不是公共知識。或者因為教師不具有這些知識,或者教師具有這些知識但沒有成為公共知識,“教-學”的均衡不能形成,這個教師便不能站在講臺上。第二,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教師將知識教給了學生,學生也知道了教師講授的東西,學生將離開該課堂,此時“教-學”均衡也被打破了。

當然,要注意的是,K1p和~K2p為公共知識,只是“教-學”均衡形成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