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這一段翻成通俗的白話就是:天地所發(fā)出的氣息,它的名字叫風,它不發(fā)作則已,一旦發(fā)作起來,萬物的孔竅就要怒吼起來。你難道沒有聽到過悠長的風聲嗎?
下面就是對地籟的具體描寫。"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刀刀乎?"
你看那高下盤曲的山勢,百圍大樹的竅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酒瓶,有的像杯子,有的像舂臼,有的像池沼,有的像泥坑。而風吹眾竅之聲呢,有的像激流,有的像飛箭,有的像伐木,有的像吸氣,有的像喊叫,有的像哭號,有的像哀嘆。風和這些孔竅都是一唱一和的。小風吹就小和,大風吹就大和。疾風停息了,萬物又復歸于無聲。盡管萬物無聲,你沒看到樹還在搖動,草還在搖晃嗎?
這一段寫得很瀟灑,鋪排得有聲有色的。我們讀盛唐時期的詩歌,比如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等人的詩,也有助于我們來感覺大自然的氣息和氣象,特別是他們寫山居、寫自然風光的那一類作品。莊子對大自然的那種深入的感覺,我們要用心靈去領會。
有人問,你去感受這個干什么呢?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力,認識到個人的渺小,你就能把世間的七情六欲、酒色財氣都放在一邊。直接讓你去感受大自然的景象,這個更本原一些,沒有人世間種種復雜關系的煩躁。所以這里,莊子沒有具體談人籟,而是直接描寫了地籟的情景。
我們平??催@些不容易看懂,但通過這種文學語言的鋪排張揚,就比較清楚,非常生動了。這里莊子舉"山林之畏隹",所謂"畏隹",就是指山勢崔巍。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荒山禿嶺多,在先秦時代,在莊子所處的淮河流域一帶,包括我們四川的這些地方,森林是相當茂密的。
那時候我們四川的氣候,有點像現(xiàn)在東南亞熱帶雨林的這種感覺。在戰(zhàn)國初年,楚國那些地方,南方還有大象,長江以北都還有大象、犀牛這些現(xiàn)代意義上的熱帶動物。我們看莊子的文筆,他在談"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我們平??赡芎茈y得去觀察這些竅穴,如今只有在大型根雕藝術作品中看得到。但是莊子就觀察得很細,"似鼻,似口,似耳",這三個是像人的身體器官的。似枅,像梁上的橫木;似圈,像關野獸的柵欄;似臼,像是舂米的器具,這三個像我們使用的器物。"似洼者,似污者",這就是像地面上的坑池。"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宎者,咬者",我們仔細看這整個的感覺,莊子把自然界不同的音響給大家很生動地做了一番描述。
佛教里面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莊子這里是先把這些自然的相給大家交代一下,然后再回過來,把我們引向更深、更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