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哲人(2)

啟蒙到大革命:理性與激情 作者:(美)R.R.帕爾默


巴黎是這場啟蒙運動的中心。在殷實人家的市內(nèi)府第里,文人才子和社會名流云集一堂,討論文學(xué)話題。有時,一個著名的哲人也是一個有錢人,如赫爾維蒂厄斯,他不僅撰寫了《論心靈》和《論人》等書,還舉行了盛大的聚會,在會上討論了這些問題。不過,這種人員和思想的碰撞主要是在婦女主持的沙龍里進行。她們作為沙龍女主人而名聞于世,在后來所稱的“文人共和國”中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協(xié)調(diào)作用。舉例說,德·杰斐琳夫人大約從1750年起,在長達25年的時間里,設(shè)宴組織了一次次藝術(shù)家和作家的交談會,有時還資助他們,介紹他們?nèi)姼邔由鐣蛘哒械挠杏绊懙娜宋铩K矚g迎來訪的外國人,如來自英國的賀拉斯·沃波爾和大衛(wèi)·休謨,以及后來成為波蘭國王的年青人斯坦尼斯·波尼亞托夫斯基。由于其他婦女也舉辦這樣的沙龍,哲學(xué)家和其他作家便經(jīng)常有機會相聚,交流思想看法。

沙龍成了精心組織的會面場所,在這里,許多作者向愛批評的讀者介紹他們的新作品;沙龍女主人宣讀旅行家或遠方記者的信件;有抱負的哲學(xué)家的名望會在談笑風(fēng)生的談話會中傳開。杰出的沙龍女主人對她的沙龍所涉及的思想課題和社會銜接都考慮周詳。蘇珊·尼卡的沙龍在70和80年代期間,每逢星期五下午舉行。為了準備她每周的談話會,她在她的日記本上一一列出她想要討論的想法和題目。朱莉·德莫斯皮納斯經(jīng)常在她的巴黎府邸提供討論的機會,在這里,她連續(xù)12年每周的每一個晚上都接見來訪客人。有位仰慕者說,“她的偉大藝術(shù),在于她著力顯示他人的長處,她樂此不彼,勝過展示她自己?!鄙除埡蜕除埮魅舜龠M了普世性的文人共和國思想的發(fā)展,在這里,天才和創(chuàng)造性勝過貴族名門出身。80年代后,婦女失去她們的許多文化影響,但這樣的沙龍在法國大革命后還是存留下來了。1795年,在大恐怖時期后,兩位著名的哲人--赫爾維蒂厄斯和孔多塞--的遺孀,開放或者重開她們在巴黎的沙龍,接待溫和的共和主義派或自由主義者。蘇菲·孔多塞本人成了一名作家,而且翻譯了亞當·斯密著作,她的沙龍在拿破侖執(zhí)政的歲月中,一直是溫和反對派的中心。較為短命的是更有名氣的述曼·德·斯特爾的沙龍。她也寫作,博覽群書,很有想法,她對法國大革命沒有絲毫改變婦女從屬地位感到嘆息。19世紀的許多法國自由主義思想,就產(chǎn)生于法國大革命后的這些沙龍里。

巴黎還在18世紀中葉出版了哲學(xué)家著述中最為嚴謹之作《百科全書》。它由丹尼斯·狄德羅編纂,分為17大卷,從1751年開始,到1772年完成。這是一部科學(xué)、技術(shù)和歷史知識的大辭典,頗為含蓄地對現(xiàn)存的社會和機構(gòu)作了針砭,并概括了當時的懷疑主義、理性和科學(xué)精神。它不是第一部百科全書,卻是第一部由一系列知名人士撰稿、同時又被視為對社會進步起了推動作用的百科全書。事實上,所有的法國哲人,如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達蘭貝爾(協(xié)助編纂工作)、布豐、杜爾哥、魁奈等,都為此書撰稿,有時他們被統(tǒng)稱為百科全書派思想家?!栋倏迫珪冯m然是在巴黎編纂,但是流傳廣泛,讀者眾多,大革命前就賣出了大約2。5萬套多卷本,其中半數(shù)在法國以外,因此法語成了全歐洲受教育的人的國際語言。而在法國國內(nèi),《百科全書》被各行各業(yè)、社會各界人士所閱讀。在貝桑松這座大約有2。8萬居民的城市,當?shù)厝司唾I了137套,其中15名是教士,53名是貴族,69名是律師、醫(yī)生、商人、政府官員或者人們稱之為第三等級的市民。教士和貴族是為百科全書派學(xué)者所批評的特權(quán)群體,但他們中看書或者起碼買書的人數(shù)遠遠超出他們在總?cè)丝谥械谋壤?

認為自己是哲人或與哲人意氣相投的男男女女,遍布歐洲各地。腓特烈大帝是一個杰出的哲人,他不僅是伏爾泰的朋友,是款待波茨坦文學(xué)界和科學(xué)界人士的東道主,還自己撰寫警句、諷刺作品、論文、歷史,以及軍事科學(xué)著作。他天生機智,利嘴利舌,對因循守舊和浮夸的習(xí)氣不無幾分戲弄。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也是個哲人,理由大體相同。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西亞倒不是個哲人,因為她宗教思想太濃,對一般的思想又很少關(guān)心。但是,她的兒子約瑟夫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坐上王位的哲人,這將在下文闡述。英國沃伯頓主教被他的朋友視為哲人,他認為他那時代的英國國教,作為一個社會機構(gòu)來說恰恰是純理性所發(fā)明的。蘇格蘭懷疑論哲學(xué)家大衛(wèi)·休謨可算是個哲人,愛德 華·吉本也算是個哲人,因為他的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尖銳抨擊基督教,使虔誠的教徒大為震驚。塞繆爾·約翰生博士可不是哲人,雖然他因完成了一項18世紀典型工程--編纂了一部嶄新的英語詞典--而聲名鵲起,卻為超自然的事物憂心忡忡,篤信國教,貶低自命不凡的作家,甚至斷言伏爾泰和盧梭是壞人,應(yīng)發(fā)配到“種植園”。此外,還有意大利和德國的哲人,如馬奎斯·蒂·貝卡里亞,他竭力要使刑法變得合乎人道;又如巴倫·格林,他從巴黎給他的許多訂戶發(fā)送文學(xué)新聞信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