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哲人(1)

啟蒙到大革命:理性與激情 作者:(美)R.R.帕爾默


“哲人”(philosophe)一詞是個法文詞,而“哲學的”(philosophical)在18世紀意指以批判和尋根問底的精神去探討一切課題。英語借用“哲人”這個法文詞,是表示當時的一群作家,他們并非探討知識或存在這些終極問題的意義上的哲學家,而是社會或文學評論家,是普及者和公眾人物。哲人大多是男人,但許多婦女也參與了啟蒙文化運動。譬如法國作家艾米莉·杜·查特萊特翻譯了牛頓著作,并在她的科學論文中闡明新理論的價值意義。哲人們通常都是博學多才之士,不過他們寫作的目的純粹是為了引人注目;啟蒙思想正是通過這些哲人的著作,才得以四處傳播。以前的作家一般是有閑人士,不然就是得到貴族或王室恩寵的才子,或者是靠宗教基金會支付薪水過活的教授或牧師。在啟蒙時代,許多作家都是自由職業(yè)者、窮苦文人和報紙撰稿人。他們?yōu)椤按蟊姟倍鴮懽鳌?

讀者大眾的人數(shù)已大為增多。到18世紀80年代,法國男性識字率達到47%,女性達到27%。有文化素養(yǎng)的中產(chǎn)階級、商人和專門職業(yè)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得多。婦女讀者形成一個日益增多的小說和文學期刊讀者群,鄉(xiāng)紳尋求改進農(nóng)業(yè)的科學新主意,甚至貴族也想隨時了解情況。報刊雜志成倍增加,人們即使在家里無法讀到,也可在咖啡館里或應運而生的閱覽室里閱讀。對辭典、百科全書和各知識領域的概述書的需要量也很大。新的讀者需要構(gòu)思風趣明快的題材。他們欣賞的是能給人以情趣和輕松之感的作品。有了這樣的讀者大眾,文學本身也大受其益。

18世紀的文筆變得流暢、清晰、準確,既不沉悶冗長,又不空洞干癟,叫人嘖嘖稱羨。近至歐洲內(nèi)陸,遠至本杰明·富蘭克林所在的美利堅,讀者們從這些作品中也獲益匪淺。人們開始談論“大眾輿論”,把它當作一種評論法庭,判斷新書的價值意義,樹立或者摧毀抱負不凡的作家的名望。這種新的大眾輿論,法國作家馬利舍倫斯解釋說,是一種獨立的社會力量,“為一切權(quán)力所尊重,賞識一切天才,宣揚一切有才干的人”。對文學、藝術(shù)、音樂的品評激發(fā)了報紙、期刊和咖啡館里的爭論,這一切都有助于形成日益擴大的公共領域,超越各家各戶的個人世界,超出政府機構(gòu)的官方世界。市民中產(chǎn)階級不僅日益有了文化素養(yǎng),而且也越來越富有思考力和評論能力。但是,這場運動并不只是一個階級運動。

當時的著作還從另一方面受到社會條件的影響:它們?nèi)窃趯彶橹贫认伦珜懗鰜淼?。審查制度的理論是保護人民免受有害思想的侵蝕,就像保護他們免受以劣充好或短斤少兩的商品的損害一樣。英國的審查制度溫和得幾乎不起什么作用。其他國家里,西班牙有嚴厲的審查制度。法國這個啟蒙運動的中心,既有復雜的審查制度,又有大批的讀者和作家。教會、巴黎高等法院、國王官吏和印刷業(yè)行會,對審查書籍都可插上一手。但是,法國的審查制度管理得非常松散,以致1750年以后,作家并不為它煩心。這種審查制度無法與20世紀一些國家中實施的審查制度相比。然而,從某一方面來說,它對法國的思想和文學都產(chǎn)生了不良后果。它使作家感到沮喪,不能致力于具體的公眾問題,作出公開的或明快的表示。由于在法律上禁止批評教會和國家,他們就隱晦抽象地提出批評的意見。由于不許攻擊特殊的事物,他們就攻擊一般的事物。不然,他們就談論波斯人和易洛魁人①的風俗習慣,而對法國人的卻避而不談。他們的作品充滿著雙關語、巧妙的挖苦話、影射和笑話。作者一旦受到盤問,便可宣稱他們的意思并非盡人皆知的他們要說的那種意思。至于讀者,他們養(yǎng)成一種閱讀禁書的嗜好。這些禁書通過非法的途徑和外國書商,向來不難得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