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沒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來說,任何想法都令他詫異,因為他肯定心理上沒有準備。他不明白,是因為他沒期望要弄明白,他需要花一定的時間活動一下心智,因為他已經(jīng)完全陷在習慣性的狀態(tài)中了。他的心智就是一門生銹的滑膛的舊炮,架在腐朽的炮座上,瞄準前需要調(diào)整方向,然而肯定還是擊不中。因此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問一個中國人一個簡單的問題,譬如“你多大歲數(shù)了”他會茫然地盯著問話的人,反問道:“我”你答道:“是的,就是你?!彼@得振作起精神,準備回擊般地答道:“多大歲數(shù)了”“是的,多大歲數(shù)了”他再次調(diào)整注意點問題:“我多大歲數(shù)了”“是的,”你又說,“你多大歲數(shù)了”“五十八了。”他終于明白地答道,他的心智現(xiàn)在才進入了正常運轉(zhuǎn)。
智力混沌的一個突出例子,是中國人普遍有一個習慣,這就是用事實本身來解釋事實,不追究其中的道理。你問一位中國廚師:“面包里為什么不放鹽”得到的解釋只是:“我們在面包里就不放鹽?!薄澳銈冞@個城市有這么多、這樣好的冰制食品,為什么不留一點兒過冬”“不,我們這兒冬天從來沒有冰制食品?!币晃焕≡娙?,信奉這樣一句格言:“一個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碧热暨@位詩人住在中國,會把這句格言改為:“試圖尋找事物原由的人,是要倒霉的。”
智力遲滯的另一個標志,是一個懷有一種想法的普通人,不能原原本本地把這個想法傳達給另一個人。你讓A把一些事情告訴B,以便使C藉以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在中國是一種最愚蠢的做法。不是因為當事者不了解事情的重要,沒有把口信傳到,就是口信傳到C時,已變得使C不能理解了,或者變得與原來的意思完全不同了。在這樣一部復(fù)雜的機器中,以為三個齒輪會運轉(zhuǎn)自如,配合默契,沒有一點兒損害產(chǎn)品的摩擦,乃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即使是具有相當智力的人,也感到接受和傳達一種想法時不添枝加葉或不有所保留是很困難的,恰如一根直棍倒映在清水中時,會被扭曲成折斷的樣子。
善于觀察的外國人處處都可以遇到這種特性的例證。你就一些反常的行為問道:“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得到的簡要回答是:“就是那樣的?!焙觳磺宓拇饛?fù),總是附帶那么幾個令人惱火的常用詞。既有表示疑問意義的“多少”,又有表示肯定意義的“幾個”。你問:“你在這兒呆了多少天了”答道:“噢,我呆了幾天了?!睗h語里所有意義模糊的詞中,最模糊的是人稱(或非人稱)代詞ta,不加區(qū)別地表示“他”、“她”或“它”。有時候說話的人要指出話題的主語是誰,就含混地朝那個人家的方向揮揮手指,或者朝最近聽說那個人的地點指一指。但是更經(jīng)常的情形是,單音節(jié)的ta,從整體意義上足以看作是一個關(guān)系代詞,一個指示代詞,和一個指定形容詞。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中國人的談話,就像英國法庭上的證人出示證詞一樣,按以下方式描述一場毆斗:“他拿著一根棍,他也拿著一根棍,他使勁打他,他也使勁打他,如果他打他像他打他一樣狠的話,他就會殺了他,而不是他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