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即使母親想讓孩子拉,對三四歲的孩子來說,也沒有 想練小提琴 的愿望。而母親在家中的學習,可激發(fā)孩子想學的愿望。
為了讓孩子不知不覺地養(yǎng)成具有 自己也想練 的念頭,鈴木讓孩子每天聽將要練習的曲子的錄音,或在授課的教室里,旁聽其他孩子的演奏。同時在教室里和家里都有適于孩子母親自己拉的小提琴。
在這種環(huán)境的熏陶下,孩子就自然而然地主動從母親手里拿過小提琴,而且,由于孩子對曲子旋律已經熟悉,從而就會引發(fā)孩子的求知欲。
鈴木鎮(zhèn)一用這樣的方法有效地激起了孩子們的求知欲,使孩子們的學習得以順利進行,因而培養(yǎng)出杰出的音樂人才。事實上,這個故事足以證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引發(fā)孩子的求知欲比讓孩子 埋頭苦干 的效果好得多。
【父母應該做的事】
1.為孩子提供機會去探索他的興趣和好奇的領域。
2.給孩子提供一個合適的學習情境,在沒有懼怕與焦慮的情境里,孩子的學習動機較易被激發(fā)。
3.對年紀小的幼兒,可以借物質的酬賞建立他的外在動機,年齡稍長再引發(fā)他的內在動機。
4.允許孩子嘗試錯誤的學習,尤其當孩子主動說出自己的錯誤或過失時,家長千萬別加以責備。
5.適宜的環(huán)境刺激,人類周圍的環(huán)境刺激是豐富多彩的。當世界上千姿百態(tài)的事物具體地展現在兒童面前時,他的求知欲就會被大大地激發(fā)出來。
喚醒孩子的求知欲
我們在前文中曾說過: 孩子天生具有極強的求知欲 ,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發(fā)現孩子的厭學現象,與家長不當的教育方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像下面這樣的事例,大概在每個家庭中都曾出現過。
有一天,濤濤獨自在客廳里玩耍,他的媽媽在廚房做飯。百無聊賴的濤濤對一個精致的玩具汽車產生了興趣,想拆開來看個究竟??墒?,拆開以后,就再也裝不上去了。
當媽媽看到被 肢解 的新玩具時,十分生氣地對濤濤說: 你怎么這么頑皮?這可是爸爸送給你的生日禮物,剛買沒幾天,你就把它拆了,看爸爸怎么收拾你。
孩子為什么喜歡損壞玩具呢?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解釋說: 這是因為他想知道這件東西的構造 他在尋找,看玩具里是否有有趣的東西,因為從外觀上看,玩具沒有一點使他感興趣的地方。 孩子能拆開玩具,說明孩子有求知的欲望,能自己去看待問題、研究問題。因此,當父母的不能一味地批評,更不要扼殺孩子的求知欲,否則就可能扼殺了未來的人才。
失去求知欲的孩子,往往是家長和老師最為頭痛的。他們可能會屢做屢錯。每次做錯題后,聽家長講解的時候,似乎能明白過來,但因為缺乏求知欲,老師講的內容并沒有在心里留下來。所以,下次面對同樣的問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既然沒有求知欲,無論上課聽講還是回家做作業(yè),孩子的精神都很難集中,非常容易受外界的打擾,學習效率就差,成績也很難提高。失去求知欲的另一個表現就是貪玩。孩子對知識失去興趣以后,就只剩下對于玩的興趣了。他們會在課本里夾漫畫,會上課聽歌、打游戲,回家復習的時候,也會把武俠小說藏在抽屜里。
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上述的表現,因此,家長要注意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并保護孩子的求知欲。
【父母應該做的事】
1.利用故事來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故事有內容,有情節(jié),形象生動,不但能豐富孩子的知識,還能起到增強注意力、豐富想象力的效果,從而起到激發(fā)孩子求知欲望的作用。但這需要家長的正確處理,否則會使孩子將之看成說教而心生厭惡。
2.讓孩子自己尋找答案。兒童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家長應有意識地啟發(fā)他們積極思考,積極鼓勵其好奇心引起的各種探索活動。
3.回答孩子的疑問,這樣不但能滿足、強化和鼓勵孩子的求知欲,也使他們在自己的活動中學習了知識,增長知識。切記,不可有任何厭煩、搪塞和斥責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