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的目標。因為一個人這也想做那也想干,看起來很勤奮,但是,因為精力分散,沒有具體的目標,把握不住奮斗的方向,最后必然是一事無成。
3.家長不要讓孩子習慣過安逸的生活。那些習慣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孩子,只知道過舒適的生活,只知道偷懶,只知道玩耍,也就談不上勤奮了。
4.幫助孩子與 惰性 作斗爭。孩子如果不能克服,當然也就不會勤奮了。
育子必讀:勤奮的故事
宋朝著名學者陳正之患有先天智力發(fā)展不良癥,所以看上去傻頭傻腦的。有一次,老師教大家學一篇幾百字的文章。其他的同學很快便會背了,而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背了幾十個字。有些人認識了幾十個字就可以記在腦子里,他卻不同,識字多了,又張冠李戴,經(jīng)常讀錯。內(nèi)容淺顯的文章,別的同學讀幾遍就能倒背如流,而他讀了幾十遍、幾百遍卻還是結(jié)結(jié)巴巴。因為這樣,他經(jīng)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譏笑。久而久之,人們就給了他一個外號 陳傻子 。
陳正之沒有灰心,更沒有自暴自棄。他十分清楚自己笨,于是他想出了 以勤補拙 的好辦法。在學習時,別人讀一遍,他就讀三四遍,甚至數(shù)十遍;別人用一個時辰讀書,他就用上幾個時辰埋頭苦讀。他堅持一句句讀,一個字一個字讀,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又一年,他跟老師讀《詩經(jīng)》,他就一段段地讀懂。每學完一章,又把整篇文章串起來讀。白天讀,夜晚讀,一直讀到全部弄懂、背下來為止。從此以后,老師同學不再鄙視他,而是對他刮目相看。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陳正之因為勤奮,不僅博覽群書,還養(yǎng)成了鍥而不舍的好習慣,學問與日俱增。后來,陳正之成為我國宋朝一位著名的博學之士,人們尊稱他為 陳學者 。
孩子,我要對你說
1.沒有加倍的勤奮,就沒有成功。
2.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這汗水便是勤奮。
3. 天才就是勤奮 ,曾經(jīng)有人這樣說過,而且已經(jīng)得到證實。
習慣13:對知識充滿渴望
關(guān)鍵詞求知
知識是人類寶貴的財富,人類只有把知識傳授給下一代,社會才能延續(xù)和發(fā)展,才能文明進步。而求知欲,實際上就是掌握知識的能力。孩子只有渴望獲得知識,才能不斷接受新的信息,才會主動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查缺補漏,才能不斷攀爬學習的頂峰。因此,每個家長都應(yīng)培養(yǎng)孩子求知的習慣。
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天賦。當孩子失去了求知欲,也就等于放棄了自己的天賦。很多孩子被學習的重擔壓得失去了光彩,同時也失去了對一切知識的興趣,對學習產(chǎn)生非常強烈的抗拒心理,成績越來越差,并帶來很多可怕的后遺癥。
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鮮、有趣,上至車船飛機,日月星辰,下至花鳥魚蟲,犬馬牛羊。對于孩子來說,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永遠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養(yǎng)成不斷尋找新知識的習慣。
讓孩子說出我想要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類永恒、不可改變的特性。有句名言說道,哪里沒有求知欲,哪里便沒有學校。事實上,每個孩子都和先哲一樣,都有強烈的求知欲。但是,上學之后,隨著功課負擔的增加,孩子的求知欲卻一天天弱化,厭學情緒一天天增長,造成了某些知識的發(fā)生。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為以后創(chuàng)造世界做準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本身具有極強的求知天性。如果這種天性引導得好,就能有效地開發(fā)孩子的智力;如果沒有得到開發(fā),就可能會被壓抑或枯死。因此,對于家長來說,如何引發(fā)孩子的求知欲、如何讓孩子從 要我學 轉(zhuǎn)為 我要學 就顯得尤為重要。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名叫鈴木鎮(zhèn)一,他是鈴木教育體系的創(chuàng)始人。
鈴木鎮(zhèn)一先生曾經(jīng)教授孩子學習小提琴。在剛開始的時候,鈴木鎮(zhèn)一并不讓孩子接觸小提琴,而是先授課指導孩子的母親拉一曲,讓孩子在家里聽已進入練習的曲子的錄音。在母親未學會拉一首曲子之前,決不讓孩子拉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