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媽媽與孩子溝通的態(tài)度

13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2 作者:云曉


當孩子的某些行為確實讓媽媽感到很生氣或很難堪時,做媽媽的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

遇到這種情況,媽媽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強調(diào)孩子的錯誤行為,一種是客觀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這兩種溝通方式。

1.強調(diào)孩子錯誤的行為 (×)

“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吃完飯要把自己的碗筷洗干凈,你就是不聽,你也真夠懶的?!?/p>

“放學后早點回家,我跟你說了不下十次了,難道你沒長耳朵嗎?”

“把電視關小一點聲音,難道你沒看到我正在打電話嗎?你這孩子也太不懂事了!”

……

相信每一位做媽媽的對這些話都不陌生,為了糾正孩子的壞毛病,為了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媽媽們似乎每天都在對孩子進行這樣的溝通。

但這樣的溝通有效果嗎?孩子聽了這些話會乖乖地與媽媽合作嗎?

有經(jīng)驗的媽媽肯定會馬上給出堅定的答案:不會!

那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其實,問題就出在媽媽與孩子的溝通態(tài)度上,媽媽所表達的這些信息基本上都隱含了“貶損”孩子的意思,代表了責備或辱罵,它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進而引起他們故意反抗媽媽的行為。因此,媽媽對孩子的這種溝通不僅是無效的溝通,而且是能夠引起親子之間沖突的溝通。

那么,面對孩子的這些錯誤行為,什么樣的溝通才是有效溝通呢?我們來看下面一組圖畫的對比:

在圖畫1中,媽媽一直在強調(diào)孩子的錯誤行為,并且給孩子貼上“懶惰”的標簽。孩子當然會對這種溝通方式很反感,但又不得不服從媽媽的權(quán)威,所以他只得用打碎花盆的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反抗。

而在圖畫2中,媽媽告訴了孩子她的真實感受——她為孩子的不聽話而感到難過。在沒有責罵孩子的情況下,孩子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體會到了媽媽對他的尊重,所以他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媽媽交待的事情做好。

媽媽“強調(diào)孩子錯誤行為”的溝通方式,常常帶有“貶損”孩子的意味,即使媽媽沒有這樣的本意,這樣的信息聽到孩子的耳朵里通常是“責罵”和“批評”,因此這些信息會讓孩子產(chǎn)生氣憤、受傷、不安或自己沒有價值等感覺。有時孩子甚至還會錯誤地認為,媽媽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她“不愛我”、“不關心我”了。如果孩子長期受這種心理的影響,媽媽與孩子之間進行深入的溝通更是難上加難了。

2.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

媽媽“表達自己真實感受”的溝通方式,意即:只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即,不是“你讓我覺得不愉快”,而是“我覺得很難過”。

同時,這種溝通方式還向孩子傳達了這樣一種信息:相信你一定會尊重我內(nèi)心的感受。

下面通過對比,來說明“表達自己真實感受”這種溝通方式的有效性。

在圖畫2中我們可以看出,媽媽沒有命令或要求孩子去做什么,但媽媽通過“表達自己真實感受”的方式與孩子溝通,讓孩子了解到了自身的責任,從而明白了自己應該去做什么。

為什么媽媽僅僅用“表達自己內(nèi)心真實感受”的溝通方式,就能達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呢?因為這種溝通方式只是強調(diào)媽媽對孩子“行為”的感受,而并非對孩子“個人”的感受。例如,是“孩子的外套放在沙發(fā)上”這件事令媽媽很不舒服,而不是“孩子”令媽媽很不舒服。

“表達自己真實感受”的溝通方式,只是客觀地描述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而不是明確地告訴孩子,“要怎樣去做”、“應該怎樣去做”,這同時也是媽媽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xiàn)。

當然,如果媽媽養(yǎng)成了用這種方式與孩子溝通的習慣,那孩子也一定會養(yǎng)成反省自我的好習慣,與此同時,孩子的責任感也會在這樣的溝通中一點點加強。

那么,媽媽們應該如何運用“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感覺”這種溝通方式呢?其實,這種溝通方式是有一定的模式的,為了盡快掌握這種溝通方式,媽媽可依據(jù)以下幾個步驟:

步驟一:

正確的做法:媽媽對孩子說:“我發(fā)現(xiàn)這兩天你沒有喂小狗吃東西?!?/p>

錯誤的做法:媽媽:“當初你要養(yǎng)這只小狗,并答應我要喂它,可現(xiàn)在……你一點都不負責任?!?/p>

注解:應客觀地描述行為本身,而非指責行為當事人。

步驟二:

正確的做法:媽媽對孩子說:“我感到很難過。”

錯誤的做法:媽媽:“你(你的行為)讓我很難過。”

注解:應客觀地描述自己情緒的變化,而不是強調(diào)是孩子或孩子的行為讓自己的情緒發(fā)生了變化。

步驟三:

正確的做法:媽媽:“因為我必須在忙家務時去照顧它。”

錯誤的做法:媽媽:“你必須因此而負責。”

注解:應客觀地陳述后果,而不是追究孩子的責任。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這種溝通方式的簡單模式:

*“我發(fā)現(xiàn)……,我覺得……,因為……?!保ɡ?,“我發(fā)現(xiàn)這兩天你沒有喂小狗吃東西,我覺得很難過,因為我必須在忙家務時去照顧它?!保?/p>

當然,這種溝通的模式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前后順序可以視情況而加以調(diào)整。如果媽媽想強調(diào)自己情緒的變化,可將情緒放在前面。如孩子是全家最后一個出門的,但他卻忘記了把門鎖上,這時媽媽就可以這樣說:“我非常擔心,因為大門沒鎖,很有可能被小偷偷東西的。

從“強調(diào)孩子錯誤的行為”和“客觀地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這兩種溝通方式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這兩種溝通方式分別代表了媽媽的兩種態(tài)度。前者強調(diào)孩子的錯誤,重點在指責、批評孩子,如“你總是不聽我的話……”“你忘了喂小狗……”“你總是很懶……”等,所以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反抗,從而使親子之間的溝通無法進行。

后者則不同,后者尊重孩子,強調(diào)媽媽自身的感受,如“我很難過……”“我很傷心……”“我很不舒服……”等,留給孩子足夠的自尊,同時也留給孩子反思的時間和機會,所以孩子會很輕易就接受媽媽的這種溝通方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