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女人擅長嘮叨,的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媽媽都扮演著“說教者”的角色,總是試圖通過“嘮叨”、“說教”教育孩子。例如,無論孩子做什么,她們總喜歡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做、“不應該”怎樣去做……但孩子往往對這種“說教”很反感,他們會認為媽媽不理解他們,而且媽媽的“叨嘮”讓他們很厭煩。
正如上面場景所表明的那樣,在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媽媽的“說教”不但不會為他們解決問題,相反,它會使孩子的情緒越來越糟糕。
3.萬事通型媽媽
場景一:
孩子不小心跌倒了,這時媽媽跑過去對他說:“看吧!你不聽我的話,失敗了吧!”孩子聽后馬上趴在地上大哭,不肯起來。
場景二:
孩子拿著不理想的成績單回家了,媽媽看到孩子的成績單,開始對孩子說:“當年我在你這個年齡時,我的成績在班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媽媽還沒說完,孩子就哭著跑開了。
這種類型的媽媽在孩子面前,總是表現(xiàn)出一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姿態(tài)。他們喜歡替孩子解決問題,常常給孩子提供一些勸告、建議或分析原因,有時甚至是長篇大論,在孩子面前總是表現(xiàn)出高人一等的形象。
但令這些媽媽很疑惑的是,孩子常常會不買她的賬。對于媽媽的建議、勸告、分析原因,孩子往往是左耳聽,右耳冒,有時甚至連聽都不聽,或者干脆捂起耳朵來。
孩子對媽媽所說的話不感興趣,大多數(shù)原因在于媽媽的溝通方式??梢哉f,媽媽這種“萬事通”的角色已然成為了親子之間溝通的障礙。
4.判官型媽媽
場景一:
孩子拿著不理想的成績哭著回家了,媽媽對他說:“我認為成績不好要怪你自己!”孩子沒理媽媽,沮喪地躲進自己的房間里。
場景二:
孩子拿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媽媽這樣對孩子說:“你的行為是錯誤的,我認為你必須馬上把玩具還給別的小朋友?!焙⒆影淹婢弑У酶o了,說:“不,我想要這個玩具?!?/p>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很多媽媽總是試圖充當“法官”的角色,對孩子的任何行為都作出審判,而且審判的結果一般都是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
雖然媽媽的這種審判大多數(shù)是正確的,但孩子往往因為媽媽沒有接受他的情緒而拒絕接納媽媽的審判。所以媽媽的這種判官角色也會成為與孩子溝通的一大障礙。
5.批評型媽媽
場景一:
孩子晚上很晚才回家,媽媽生氣地對他說:“你翅膀硬了,想飛了是嗎?我們管不了你了,是嗎?”孩子很氣憤地說:“是的,我不用你管!”
場景二:
媽媽在教孩子做一道題,教了很多次,孩子還是不會,這時媽媽說:“你真笨得可以,誰教你都會瘋掉?!焙⒆由鷼獾匕压P扔在地上說:“我不學了!”
這種類型的媽媽也是試圖在證明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試圖讓孩子認同自己的觀點和情緒。但她們喜歡用一種很“冒險”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例如,利用嘲笑、諷刺、開玩笑、貼標簽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批評型媽媽的這種語言和行為,會造成親子之間很大的代溝和隔閡,而且還會對孩子的自尊造成很大的傷害。
雖然以上的幾種媽媽在與孩子的溝通中,都企圖給孩子灌輸正確的觀念,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慣,但很不幸的是,媽媽在給孩子灌輸正確觀念的同時,都忘記了認同孩子的情緒,因此也導致了親子溝通的障礙。
另外,媽媽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的各種態(tài)度,無一例外地向孩子傳遞著令孩子沮喪、受挫的信息,那就是:孩子,你錯了。
很明顯,類似的溝通并不能給孩子帶來幫助,或密切親子關系,相反,這種溝通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害處,如,扼殺了孩子表達的勇氣、剝奪了孩子學習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剝奪了孩子自我反思的機會、阻斷了孩子想自己負責的行為……
因此,每一位做媽媽的都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自己是否有過不經(jīng)意間扮演這種角色的經(jīng)歷?如果沒有,那當然是最好;如果媽媽確實發(fā)現(xiàn)了自己曾經(jīng)或者經(jīng)常扮演這些角色,為了與孩子之間有效的溝通,為了使親子關系更加密切,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媽媽們就應該改變一下自己的角色了。
那么,在親子溝通中,媽媽應該如何掃除這些溝通的障礙呢?在下面的篇目中,我們將詳細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