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醒來,你才成為最真的你(5)

與蘇格拉底吃早餐 作者:(英)羅伯特·羅蘭·史密斯


設想一下,假如基督教中沒有耶穌,那么它其實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但假如說只有耶穌而沒有耶穌復活的話―他曾斷言:在被羅馬士兵們釘死在十字架上3天之后,他將從墳墓中復活過來―那么耶穌的存在,其實也并不具備多大的意義。直言不諱地來說,基督教其實就是一種有關醒來的宗教。拋開所有覆蓋其身上的神秘之處,它所深信不疑并按照字面意義上來說就是:死亡,只不過是一種沉睡。而且,取決于你自己的意愿,假如你能夠正確地度過自己一生的話,那么當你死后再次醒來之時,你將身處天堂之中。

眾所周知的“復活”是一種平凡的奇跡,超然但是瑣屑,雖受到祝福但卻陳腐不堪。在20世紀中期,英國一位藝術家斯坦利?斯賓塞①,創(chuàng)作了一副以“復活”為名的畫作。這是一幅機敏稚拙的圖畫,它為“復活”這一主題煥發(fā)了新的光彩。這幅畫的內容描述了英國一個鄉(xiāng)村里的人們從自己的墳墓中走出,穿著睡衣,伸著懶腰打著哈欠,就好像他們只不過是剛剛從睡夢中醒來一樣。這幅畫做了與基督教同樣的事情:它將死亡當成是一種沒有威脅性的間隔狀態(tài),而不再讓死亡變成是一種引人恐慌的事情。只要你曾經說出過自己的期待,你就能夠期待著自己有機會在天堂里醒來。

但毫無疑問的是,假如在基督教中是如此強調“再度覺醒”的話,那在一定程度上它的職責就是消除掉其他的可能選項。也就是說,當你睡去之后,你就將不能夠再次醒來了。在這后面的一種觀點之中,與其說死亡就像是睡去,而你也將會從中再次醒來,不如說睡去意味著死亡。從此之后,你將無法再次醒來。有趣的是,在莎士比亞的一首十四行詩中,他曾經將睡去比喻為是“死神的心腹”。乍看上去,莎士比亞是以一種非常保守的隱喻性方式將睡去與死亡相比較,但仔細思量的話,莎士比亞所說的睡去就不僅僅像是死亡,而是“死神的心腹”―這就意味著:睡去是死亡的克隆版本;或者以最好的方式來看待它的話,也只不過是將它視為一個黑暗的使者,而你對其將會充滿著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敬重。他暗示說,睡去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情。因為,與死亡之后醒來然后再進入死亡的生活相比,更有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是你再也不會醒來了。在莎士比亞寫作這首十四行詩的16世紀90年代晚期,人們的平均壽命大約是30歲,而且當時嬰兒的死亡率也比今天要高出很多。

因此不必大驚小怪,即便身處21世紀,當你醒來之后,在偶爾碰到這個讓你不安的被稱之為“睡去”的陌生人時,你或許依然會覺得不可思議,并有稍許的安慰甚至是感激的心情。而且,假如說基督教得益于對于睡去所蘊含的恐懼的話,那么基督教思考的是:為什么醒來的時間如此令人感到快樂?伊斯蘭教也是如此思考,但其實對此還有另外一種解釋。

雖然醒來由人的生理節(jié)奏來決定,但從心理學上來講,醒來還受某些事物或者某些人的影響。我們熟睡并且沒有意識的這個事實意味著:醒來與我們對自己失去控制的、令人感到厭惡的感覺有關。醒來是發(fā)生在我們的身上,而不是我們使它產生。因此,這樣一個被拯救之后重新回到有意識狀態(tài)的時刻,很容易就會被歸功于神力的介入。就好像是有一位天使站在你的身后,把你從冥府里使勁兒拉上來一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