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東南行九由延,至一小孤石山,山頭有石室。從此西南行一由延,到那羅聚落,是舍利弗本生村,有塔。
從此西行一由延,至王舍新城,即《大唐西域記》卷九之曷羅阇姞利呬城,故址在今印度東北部比哈爾邦西南的臘季吉爾。出城南四里,入谷到了萍沙王舊城。這里有不少佛教遺跡。再入谷,搏山東南上十五里,到耆阇崛山,這就是有名的靈鷲峰。下面就接上了《祐錄》。
以上是根據(jù)《法顯傳》對《祐錄》的補(bǔ)充。補(bǔ)充得這樣多,可見《祐錄》記載不夠全面?!兜v錄》還有一個特點(diǎn):一進(jìn)北天竺,就講王舍城,緊接著又是耆阇崛山,法顯在這里見到了如來大弟子大迦葉。但是在《法顯傳》中,這件事不是發(fā)生在耆阇崛山,而是在雞足山。這件事下面再談。現(xiàn)在仍根據(jù)《法顯傳》補(bǔ)上《祐錄》所缺部分。
出舊城北行三百余步,到了迦蘭陀竹園精舍。這里還有不少佛教遺跡。佛教史上著名的五百結(jié)集就是在這里舉行的。
從此西行四由延,到了伽耶城,今比哈爾邦之伽雅城。這是佛教史上最著名的圣地,因?yàn)檫@里是釋迦牟尼成道之處。佛傳上講到的那一些與如來成道有關(guān)的地方,都在伽耶城,比如六年苦行處、村女奉佛乳糜處、靜坐的石窟等等。如來坐于其下悟道的貝多樹,也就是平常所謂的菩提樹,當(dāng)然也在這里。阿育王作地獄,殘酷殺人,后又悔過,敬信三寶,經(jīng)常來貝多樹下禮佛。
從此南行三里,到一山,名雞足,大迦葉今在此山中住?!兜v錄》在這里用很長的篇幅介紹了法顯遇到大迦葉的情景,見上面《祐錄》原文,茲不贅。
在這里有必要講一講與大迦葉有關(guān)的這個傳說的意義。大迦葉是如來佛大弟子,可能實(shí)有其人。他生活在公元前五、六世紀(jì),為什么要住在雞足山洞窟內(nèi)能夠同一千年后公元五世紀(jì)初的法顯見面而又再隱入山內(nèi)還要住下去呢?這只能從印度佛教的發(fā)展方面來加以解釋。在最初的發(fā)展階段上,佛教自己宣稱,有朝一日,它也會消亡的,還沒有一個未來佛的想法。后來隨著教義的發(fā)展,想法逐漸改變,開始有了三世諸佛的說法,有了未來佛的想法。未來佛就是彌勒。彌勒,大小乘都有,小乘只不過是濫觴;到了大乘才發(fā)展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彌勒信仰曾廣泛流行于印度、中亞;在中國新疆和內(nèi)地也同樣盛行。今天寺廟中那一個大肚子佛就是彌勒。《祐錄》繪形繪色描繪法顯遇到大迦葉的情景,但是《法顯傳》卻講得不那么清楚。在這兩處都沒有講到彌勒??墒谴箦热~之所以住在雞足山中卻與彌勒有關(guān)。這種關(guān)系始于何時,還不清楚。不過佛教典籍確實(shí)明確講到過。宋志磐《佛祖統(tǒng)紀(jì)》,卷五,49,170bc;元念?!斗鹱鏆v代通載》,卷三,49,496c~497a;明覺岸《釋氏稽古略》,卷一,49,752bc,等等,都記載了這個傳說。這些都是中國僧人的撰述,當(dāng)然是根據(jù)印度佛典的。印度佛典記述這個傳說的也不少,我舉一個例子。西晉(265~317年)安法欽譯《阿育王傳》卷四《摩訶迦葉涅槃因緣》,50,114a~116b寫道:
于是尊者迦葉至雞腳山三岳中,坐草敷上,加趺而坐,作是念言:“我今此身著佛所與糞掃衣,自持己缽,乃至彌勒令不朽壞,使彌勒弟子皆見我身而生厭惡?!薄瓘浝粘鰰r,當(dāng)將徒眾九十六億至此山上見于迦葉。
可見至遲在公元三四世紀(jì),有關(guān)大迦葉住雞足山中等候未來佛彌勒的傳說,在印度已經(jīng)流行了。為什么晚起的未來佛彌勒的傳說一定要同釋迦牟尼的大弟子大迦葉聯(lián)系在一起呢?原因可能是,印度佛教從比較早的時候起就有了在靈山會上如來拈花、迦葉微笑的傳說。我認(rèn)為,這個傳說隱含著佛教長存的想法,是對最早的佛教也要消亡說的糾正或者發(fā)展。這在佛教史上是一段很有意義的公案?!斗@傳》和《祐錄》都記載了這一件事,自有其重要性的。
下面接著談法顯的行蹤。
法顯又回到巴連弗邑。順恒水西下十由延,到了曠野精舍。復(fù)順恒水西行十二由延,到了迦尸國波羅城,即《大唐西域記》卷七之婆羅 斯,今印度北方邦之瓦拉納西?!兜v錄》稱之為迦施國。這里佛教遺跡也很多。有名的仙人鹿野苑精舍,是佛初轉(zhuǎn)法輪的地方,就在這里。此外還有彌勒受記處,翳羅缽龍精舍,《祐錄》中的白耳龍就是這一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