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計所執(zhí)性,是一種虛妄的實在;
依他起性,是一種相對的實在;
圓成實性,是一種絕對的實在。
瑜伽派認為,對有或存在的認識有三個次第,或三個階段,或三種境界。上面說的三性,就依次代表這三個次第,是逐漸向高深發(fā)展的三個次第,瑜伽派后起的大師陳那,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闡釋這三性:如夜行見繩,誤以為蛇;后來看清了,才知是繩非蛇;再仔細看,知道繩是麻做的。見繩誤認,是遍計所執(zhí);繩體由因緣生,是依他起;認識到繩為麻制,是圓成實。參閱呂澂:《印度佛學(xué)源流略講》,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9頁。玄奘用《中》、《百》論旨,破遍計所執(zhí)。他不談依他起和圓成實。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師子光是想破有宗瑜伽派的中道教。這是玄奘決不允許的。如果把這三性說同《解深密經(jīng)》的三時判教說相比,則情況更易理解,更為明了。初時約略相當于遍計所執(zhí),二時相當于依他起,三時相當于圓成實,第三時的中道教是瑜伽派理論的基礎(chǔ)。師子光所代表的般若空宗,屬于第二時,尚是低級階段。由此可見,玄奘并不是完全想“破”空宗,對于空宗他也是同意的,只不過認為它還處于低級階段而已。他所著《會宗論》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從種種跡象來看,內(nèi)容大概就是《解深密經(jīng)》的三時判教,是想調(diào)和空有的。
這是玄奘在印度留學(xué)時對印度大乘教義發(fā)展的一個貢獻。
下面談玄奘的第二個貢獻:《制惡見論》。
仍然先條列資料:
《慈恩傳》四:
時法師欲往烏荼,乃訪得小乘所制《破大乘義》七百頌者。法師尋省有數(shù)處疑,謂所伏婆羅門曰:汝曾聽此義不?答曰:曾聽五遍。法師欲令其講。彼曰:我今為奴,豈合為尊講?法師曰:此是他宗,我未曾見。汝但說無苦。彼曰:若然,請至夜中??滞馊寺剰呐珜W(xué)法,污尊名稱。于是至夜屏去諸人,令講一遍,備得其旨。遂尋其謬節(jié),申大乘義破之,為一千六百頌,名《破惡見論》。將呈戒賢法師。及宣示徒眾,無不嗟賞,曰:以此窮核,何敵不亡?50,245c。
《續(xù)高僧傳》四《玄奘傳》:
先有南印度王灌頂師,名般若毱多,明正量部,造《破大乘論》七百頌。時戒日王討伐至烏荼國。諸小乘師保重此論,以用上王。請與大乘師決勝。王作書與那爛陀寺:可差四僧善大小內(nèi)外者,詣行宮在所,擬有論義。戒賢乃差?;邸⒅枪?、師子光及奘為四應(yīng)命。將往未發(fā)間,有順世外道來求論難。書四十條義,懸于寺門:若有屈者,斬首相謝。彼計四大為人物因,旨理既(沈)密,最難征核。如(數(shù))此陰陽,誰窮其數(shù)?此道執(zhí)計,必求粗決。彼土常法:論有負者,先令乘驢,屎瓶澆頂,公于眾中。形心折伏,然后依投,永為皂(卑)隸。諸僧同疑,恐有(殿)負。默不陳對。奘停既久,究達論道。告眾請對。何得同恥?各立旁證,往復(fù)數(shù)番,通解無路,神理俱喪,溘然潛伏。預(yù)是釋門,一時騰踴。彼既屈已,請依先約。奘曰:我法弘恕,不在刑科。稟受我法,如奴事主。因?qū)⑾蚍?,遵正法要。彼烏荼論,又別訪得。尋擇其中,便有謬濫。謂所伏外道曰:汝聞烏荼所立義不?曰:彼義曾聞,特解其趣。即令說之,備通其要。便指纖芥,申大乘義破之,名《制惡見論》,千六百頌。以呈戒賢等師。咸曰:斯論窮天下之簡勍寇也,何敵當之!50,452c~453a。
上面兩段引文,內(nèi)容基本相同。我引《慈恩傳》時,刪節(jié)頗多;現(xiàn)在看起來,二者就似乎有點不同了。這里面講了玄奘在印度的兩場辯論,也可以說是兩場斗爭。一場是同小乘正量部的論爭。正量部是在小乘部派第二次分裂時從說一切有部演化出來的一個部派,理論中頗有一些唯物的因素。它同大乘的斗爭是可以理解的。這一場論爭,可以說是佛教內(nèi)部大小乘之間矛盾的表現(xiàn)。另一場斗爭是佛教大乘同順世外道之間的斗爭。順世外道,我在上面已經(jīng)談到過。他們是印度古代僅有的一個唯物論的宗派。他們主張萬物根源是四大:地、水、火、風(fēng)。引文中“彼計四大為人物因”,就是這個意思。四大都是物質(zhì)的東西,與佛教大乘的空當然是格格不入的。玄奘根據(jù)大乘的義理,在辯論中折服了這一個外道,并且以寬宏大度的態(tài)度,不讓他受到侮辱,更沒有砍他的腦袋。玄奘此舉,大大地挽回了當時最高學(xué)府那爛陀寺的面子,可以說是立了一大功?!斗鹱娼y(tǒng)紀》,卷二九,“慈恩宗教”一項,列西天戒賢法師為初祖,三藏玄奘法師為二祖,慈恩窺基法師為三祖。49,294a~b。另外玄奘還寫了一篇《三身論》三百頌。內(nèi)容不詳。50,453b,《續(xù)高僧傳》四《玄奘傳》:“于時異術(shù)云聚,請王決論,言辯才交,邪徒草靡。王(童子王)加崇重,初開信門,請問諸佛,何所功德?奘贊如來,三身利物,因造《三身論》三百頌以贈之。王曰:‘未曾有也。’頂戴歸依。”《三身論》大概是頌佛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