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任鴻雋的科學救國夢(3)

胡適和他的朋友們(增補本) 作者:智效民


任鴻雋是1918年10月學成回國的。在此之前,胡適邀他到北京大學任教,他卻有感于許多留學生回國后“以飯碗問題為第一要務”,還是決定先做些調(diào)查準備工作,然后再投身于教育或?qū)崢I(yè),“辦出一件新事業(yè)”來。(《胡適來往書信選》上冊,第16頁,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3年版)

第二年,他回到闊別12年的家鄉(xiāng),正值當年的革命同志、時任四川督軍的熊克武要辦煉鋼廠,便委托他籌辦此事。盡管他認為倡導科學比創(chuàng)辦工業(yè)更重要,并告誡國人不要因為崇拜實業(yè)就把科學忘在腦后,但考慮到此事辦成,可以讓“已造就的人才有相當?shù)奈恢谩保ㄍ希?,他還是答應了這一要求。不久,任鴻雋再度赴美,經(jīng)考察他決定采用電爐煉鋼法,并訂購發(fā)電機、電爐等設備。遺憾的是,第二年他回國后,熊克武已經(jīng)離任,使這一計劃被迫停頓。所幸他買回來的設備到“九一八”事變后終于派上用場,與他一同前往美國的周仁后來在冶金方面頗有建樹,也得益于這次考察。

大約就在這次考察結(jié)束前后,他在《科學與實業(yè)之關系》一文中說:在我國,妨礙實業(yè)發(fā)展的心理原因有三:一是求利太奢,以為“辦實業(yè)就如開金礦一樣,一鋤頭就要挖一個金娃娃”;二是求效太速,今天拿出資本,明天就想見效;三是不能持久,一有失敗,便心灰意懶,不復前進。他還說,所謂追求利益,不是把別人口袋中的錢搶過來使自己發(fā)財,而是要把無用的東西變?yōu)橛杏谩#ǖ冢玻玻仓粒玻玻稠摚?/p>

六、大學內(nèi)外,致力于科學教育

1920年考察結(jié)束后,任鴻雋夫婦受蔡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學擔任教授。從這時起到抗日戰(zhàn)爭前夕,他還擔任過教育部專門教育司司長,東南大學副校長、四川大學校長等職。盡管上述任期都比較短暫,但是他卻為科學教育付出很大努力。

早在20年代擔任教育部司長的時候,任鴻雋就注意到科學教材的最大缺點,是只講述已經(jīng)發(fā)明的事實,卻沒有指出尚待研究的問題,這就很難使學生對科學產(chǎn)生興趣。他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于強迫他學習不感興趣的專業(yè),從事不感興趣的工作。他非常贊成長期在中國工作的科學家葛利普先生的觀點:一個人選擇某個專業(yè)不是為了謀生,而是因為他喜歡這種工作。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熱愛他所從事的專業(yè)。他還指出,中國的“學術死亡率”高達99%以上,是因為許多人在大學畢業(yè)后放棄了研究工作,這是一種很大的浪費。

任鴻雋認為,一個人獲得博士碩士學位,并不算真有學問;只有經(jīng)過十年二十年艱苦努力,才能躋身于學者行列。他強調(diào):人不能單靠面包而生活,大學教師的職責不是販賣知識,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興趣,讓他們明白科學研究的目的不在于物質(zhì)享受,而在于精神滿足。這是一種高尚的刺激和智識的愉快,大學生只有懂得這個道理,養(yǎng)成研究習慣,才能對人類有所貢獻(第388頁)。為此,大學教師必須在獨立研究中,才能對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具有深切的了解和體會,才能在思想和人格上對學生產(chǎn)生好的影響。他還說,真正的科學是獨立的,不依附于任何主義的,把科學和物質(zhì)文明等同起來,或者“罵科學是帝國主義的”,都是不明白科學的真諦。  1932年胡適創(chuàng)辦《獨立評論》,任鴻雋夫婦參與其事,并寫了不少文章。其中任鴻雋那兩篇批評國民黨“黨化教育”的文章值得注意。文章發(fā)表后,雖然有人說“你真大膽,這樣的問題豈是可以隨便討論的?”但是大多數(shù)人還是認為它體現(xiàn)了一個“科學家愛真理的精神”。(《獨立評論》,第八號第10頁)

由于篇幅關系,這里只能摘錄其中一段,看看其中的道理。文章說:“一個理想中有教育的人,在智慧方面,至少的限度,必須對事理有正確圓滿的了解,對于行事有獨立自信的精神。要養(yǎng)成這樣的人格,第一的需要,是智識上的好奇心。有了智識上的好奇心,方能對于各種的問題或事務,加以獨立的研究。研究所得的結(jié)果,才是我們信仰的根據(jù)。這種教育的方法,在黨的立場看來,是最危險的。他們的信仰,是早經(jīng)確定了的;他們的問題,是怎么的擁護這個信仰。因為要擁護信仰,所以不能有自由的討論與研究;因為不能有自由的討論與研究,所以不能有智識上的好奇心。這個情形,恰恰與十七世紀初年,歐洲宗教的專制思想相類?!币虼怂J為:“有了‘黨化’,必定是沒了‘教育’;反過來說,要有‘教育’,必定要除去‘黨化’”(同上,第三號第13至14頁)。

任鴻雋是1935年9月?lián)嗡拇ù髮W校長的。為了把川大辦成一所現(xiàn)代化國立大學,他從外地請來不少著名學者,并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由于地方上落后勢力太大,他又不屑于官場應酬,加再上陳衡哲因為發(fā)表批評四川的文章遭到地方勢力圍攻,因此他上任不到兩年,就掛冠而去。

七、主持中基會,資助科學研究

1925年中基會成立后,任鴻雋擔任該會專門秘書、執(zhí)行秘書、副干事長、干事長等職,是中基會日常工作的主要負責人。中基會是為了管理美國退還的第二筆庚款而成立的機構(gòu),它的全稱是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任鴻雋說,這個名稱有兩層含義:第一,它不冠以“中美”而冠以“中華”,表示了“美國人對于我方的尊重”;第二,該會每年有上百萬元款項可供使用,但由于“教育文化”過于寬泛,所以中基會把這一概念的涵義限定在科學事業(yè)、主要是自然科學方面(第519至520頁)。

任鴻雋認為,在科學事業(yè)中,科學研究比科學應用更重要。為了貫徹“為而不有”的原則,以有限的財力謀求最大最好的效果,中基會一開始把這筆難得的經(jīng)費用在資助科學人才和添置科學設備方面。據(jù)他介紹,從民國十七年到二十三年,享受中基會科研補助金的學者高達283人,這些人分布在天文、氣象、地質(zhì)、地理、物理、化學、數(shù)學、生物、考古等各個領域,其中包括著名學者翁文灝、李濟、秉志、莊長恭、陳煥鏞、丁文江、嚴濟慈、劉樹杞、侯德榜等人,他們都是我國科學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基會既資助國內(nèi)學者,也資助在國外從事研究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