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繼續(xù)深入了解“三代”以及孔子的背景,需要重新審視中國“三代”時期的宗教背景。
中國早期的宗教是猶太教而不是基督教,這是首先要區(qū)分的?!叭痹凇爸髑啊?,基督教產生于“主后”。他們兩者盡管是同源,其實差別很大。猶太教與基督教之間也進行過廣泛激烈的沖突。在也門地區(qū)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的也是猶太教而不是基督教。公元6世紀也門地區(qū)猶太教對傳播過去的基督教進行過屠殺滅絕運動。也門對岸的埃塞俄比亞大同小異。在外人看來,此兩教一母同胎不應該相互排斥,但事實就那樣發(fā)生了。中國古代曾經(jīng)發(fā)生的這一系列事件真的可以用宗教的眼光重新打量考慮。猶太教是一種具有明顯排他性的宗教,內部寬容外部不寬容。他們與中國人熟悉的佛教在組織上有著根本不同的屬性。不過萬事有利弊,猶太教,包括基督教,由于他們的嚴格組織形式或許同時培育了社會組織,這些宗教影響下的國家一般都比組織結構松散的佛教國家更早進入現(xiàn)代化社會。
在我開始研究“文明同源說”之前就有許多人就文字結構等方面懷疑過商、周期間有上帝崇拜痕跡,并且與猶太教之間有直接聯(lián)系。這方面西方人研究的比較多,并且我知道他們也是如我一樣的業(yè)余外行,中國人倒是從來沒有關注過。我仔細看了一些這方面的資料,認為有一定的道理,應該繼續(xù)這個文字研究的課題,中國人來做肯定有新的發(fā)現(xiàn)。
盡管中國先秦就有“上帝”的稱呼,但許多人認為那并不是中東猶太教《圣經(jīng)》中的“上帝”,我的看法是,中國的“上帝”并不全是中東的“上帝”,但部分可能是同一個“上帝”,如《詩經(jīng)》中講述周取代夏商的《皇矣》(第一節(jié)):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jiān)觀四方,求民之莫。
維此二國,其政不獲,維必四國,爰究爰度。
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顧,此維于宅。
以上詩句的大概意思為:偉大的上帝啊,對下界明察秋毫,夏、商兩國得不到上帝的支持,就向四周尋找新的執(zhí)政者,結果周文王得到上帝的青睞,就擴增了他的疆土,選定了國都,照護它國家的四方。這樣的思維方式與表達語氣與《圣經(jīng)》中的幾乎一模一樣,尤其是與周同期的大衛(wèi)前后時期。
中國商、周盡管顯示有族源聯(lián)系,而且文明技術比如文字與青銅等也代代相傳,但是很明顯兩代之間在信仰方面有較大差異。周朝,主要是西周,一改商朝的薩滿教特色,青銅器上的活潑動物基本上都突然消失,周朝的圖案主要是幾何或其他非動物系列,顯得莊嚴肅穆。
一神教的最大特點,或者說猶太教的特點就是反對偶像崇拜,動物是不允許出現(xiàn)在重要的祭祀場合的①。薩滿教卻相反。
但羊卻是猶太教或者基督教中的例外,并且它是該教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動物。無論是“替罪羊”的無辜形象,還是“牧羊人”的猶太人祖先形象都與羊難解難分,偶爾“羊”的形象會出現(xiàn)在一些基督教畫像的中央,太陽也是他們可以接受的,或者干脆說,猶太教就是從太陽一神教進化而來。到了今天,基督教也分出許多不同的教派,對于這些圖案以及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對于偶像新教就持堅決的反對態(tài)度,而天主教就不反對給予圣母的畫像留下應有的崇拜空間。
不過有關這些考察也不能絕對,因為即便是在以色列本土,《圣經(jīng)》中記載的所羅門在敬奉天主的同時也敬拜其他神,肯定有動物崇拜的成分,只是猶太教占主流而已。所以對待中國的商周時期的宗教與裝飾物的對應要辯證地看。
商朝青銅鼎
在東周的春秋時期,不僅動物回來了,連俗世的人像也大量存在,比如那些黑人頭像就是春秋時期出現(xiàn)的。其后再也不多見黑人像在中國的出現(xiàn),或許說明黑人在中國的量并不大,他們很快就被同化了。羊這種猶太教的象征物在周朝是有大量存在的,我認為很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一直發(fā)展到今天,羊都成為中國人“吉祥”的象征。這一傳統(tǒng)有可能是從商周尤其是周傳下來的。
河南出土的玉環(huán)人像,很可能表示了這些人為王族。他們明顯有黑人五官特征。
中國周朝前后的宗教信仰可能隨著統(tǒng)治者的變化而變化,并且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很復雜,不過好在有跡可查,拿中國與中東同期的比較并不十分困難。
中國受猶太教影響的另外一個證據(jù)是,猶太教中婦女地位比較低(但與中國封建時代卻又有本質的區(qū)別),這與阿拉伯半島南部不同,那里婦女地位當時相當高,盡管那里薩滿教具有很大的勢力。中國歷史時期婦女地位的低下與儒教的這一背景有直接關系。舉一例,在《圣經(jīng)》的《利未記》中耶和華在西奈山對摩西交代圣例,其中27:5曰: “若是從五歲到二十歲,男子你要估定二十舍客勒,女子估定十舍客勒”,還有更多同類內容,顯示女人比男人賤一倍。
我們前面已經(jīng)論證過,中國商朝的婦女地位是很高的,顯見中國婦女地位的下降是隨著周朝或者儒教的出現(xiàn)而形成的。孔子更是發(fā)出了“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論語?陽貨》)的慨嘆,無論他本意何在,但估計任何女權主義者都不會對此圣言喜聞樂見??鬃樱约翱鬃颖澈蟮臐撛谒枷?,以復雜曲折的方式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