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論金錢的起源與應(yīng)用(3)

國富論(全譯本) 作者:(英)亞當(dāng)·斯密


然而,在鑄幣制度確立之前,除非人們按部就班忍受既冗長又困難的評鑒過程,否則就很容易遭受極端惡劣的欺騙。他們用自己的東西換來的,不是本來講好的一磅純銀或純銅,而是外觀做得很像,但實際摻了粗賤材料的合成物。為了防杜這種詐欺惡習(xí),也為了方便進行交易,以刺激工商業(yè)發(fā)展,那些相當(dāng)文明進步的國家才覺得,需要將國內(nèi)人民常用來購買東西的金屬,選取若干定量,蓋上一個象征公信力的戳?。ㄒ韵潞喎Q“公印”)。鑄幣,以及那些稱作鑄幣廠的政府機關(guān)就這樣產(chǎn)生了,這些制度的性質(zhì),和毛織布檢察官或麻織布檢察官完全沒有兩樣。所有這些政府機關(guān)的職責(zé),都是想用公印證明不同種類的商品,上市時確實有一定的質(zhì)量。

最早蓋在流通金屬上的這種公印,大多是想用來確定一件最難,但也最需要確定的事實,那就是該金屬的純度。就像目前印在銀板或銀條上的英格蘭純銀幣標(biāo)志一樣,也像印在金塊上的西班牙純金幣標(biāo)志一樣,都只是用來確定金屬的純度,并沒有重量的含意,甚至那些標(biāo)志只打在金屬的一面,而且沒有蓋滿整面金屬。根據(jù)《圣經(jīng)》的《創(chuàng)世記》,亞伯拉罕按原先的承諾,稱了四百舍客勒(shekels)銀子交給以弗侖(Ephron),以抵付位于麥比拉(Machpelah)的一塊地。舍客勒據(jù)說是當(dāng)時商人通用的金錢,然而按照《圣經(jīng)》的記述,收受舍客勒是用秤論斤計量而非用手?jǐn)?shù)的。在古代英格蘭撒克遜時期,據(jù)說人民是以各種糧食而非金錢繳給王室當(dāng)做稅賦。一直到征服者威廉入主英格蘭,才開始實施以金錢繳稅。然而,有很長一段時期,在稅務(wù)署繳稅時,錢是用稱的而非用數(shù)的。

由于每次交易都得精準(zhǔn)地稱那些金屬,既不方便又困難,所以才產(chǎn)生了錢幣制度。打在這些錢幣上的公印,不僅錢幣的兩面都蓋,有時連邊緣也完全蓋滿,這樣不僅可以用來確認(rèn)純度,而且也可用來確認(rèn)重量(只要戳印看來完整無缺)。所以,收這種錢幣只需像現(xiàn)在這樣用數(shù)的,再也用不著過磅了。

這些錢幣的名稱,最初似乎用來表示包含在錢幣里頭的金屬重量。在圖里爾斯時代,就是那個首先鑄造錢幣的羅馬皇帝時代,稱作阿司(As)或朋多(Pondo)的古羅馬幣,每一枚都含有一羅馬磅的良銅。朋多跟我們使用的特魯瓦磅(Troyespound)一樣,等于十二枚羅馬盎司幣,每一枚盎司幣真的包含重一盎司的良銅。在愛德華一世時,每一英格蘭磅錢幣包含一定純度的白銀,重達一炮塔磅(Towerweight)。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