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無論在哪個國家,人們似乎最后都基于無法抗拒的理由,而選擇了金屬,取代其他東西當做交易工具。幾乎沒有其他東西比金屬更不易腐敗,因此貯存期間比其他東西更長。金屬不僅耐久保存,而且不管把它分割成幾個部分,或者再把那幾個部分融在一起,都不會造成損失。也正因為具有這種特性,所以金屬才特別適合作為買賣與流通的工具。譬如,假設甲想買一些鹽巴,可是他除了牲畜外沒有什么可用來交換,這時他就非得一次買價值一整頭牛或一整只羊的鹽巴不可。他幾乎不可能買小于那個數(shù)量的鹽巴,因為用來交換的東西經過分割勢必有些損失;同理,如果想買多于那個數(shù)量的鹽巴,那他非得買兩三倍那個數(shù)量的鹽巴不可,也就是說,他必須買價值兩三頭?;騼扇谎虻柠}巴。相反的,如果在他手上能用來交換的東西不是牛羊而是金屬,那么他便能輕易按比例將金屬分割,用來購買符合自己需要的數(shù)量。
不同國家曾經使用過不同的金屬當做交易工具。古代斯巴達,人們一般用鐵作為買賣的媒介,古羅馬人用銅,而所有富裕的商業(yè)民族都用黃金和白銀。
剛開始用來當做交易媒介的時候,這些金屬似乎未經鑄造成錢幣,也沒有任何戳印,只不過是些粗糙的條塊罷了。例如,普里尼(Pliny)告訴我們說,根據(jù)古代一位名為狄瑪斯(Timaeus)的歷史學者記述,古羅馬人一直要到塞維爾斯?圖里爾斯(ServiusTullius)時代才開始鑄幣,在那之前,他們不管買什么,都使用沒有戳印的銅塊。換言之,那些粗糙的金屬條塊在當時具有金錢的功能。
如此粗糙的金屬當做金錢使用,會有兩個不算小的麻煩。第一個麻煩發(fā)生在要稱它們重量的時候;第二個麻煩發(fā)生在要評鑒成分的時候。就貴金屬來說,重量上失之毫厘,價值上可就差之千里。因此想適度精確地稱得它的重量,至少需要非常精確的砝碼和天平。稱金子尤其不是小事一樁。比較粗賤的金屬,雖然一點兒誤差影響沒那么大,不必那么講究精確,但是對于窮人來說,每次想買賣值不了幾文的東西時,每次都必須親自稱那幾文,事實上也非常麻煩。評鑒金屬成分的工作還有更多困難,也更為冗長麻煩,除非用適當?shù)娜蹌?,先把一部分金屬完全熔化在坩堝里,否則任何針對整塊金屬質量所下的結論都將非常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