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老,培養(yǎng)一個省心的孩子
養(yǎng)育、教育一個小生命,是一項繁重的工作,不經(jīng)歷的人,永遠想象不出要付出多少辛苦。不過,在養(yǎng)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喜悅和感動一直伴隨著我,孩子在成長,我也在成長。
俗話說“三歲看老”。所以,小孩三歲之前的教育非常關鍵,一些重要的習性在這個時期都基本成型了。如果這個階段的教育工作做得好,就會培養(yǎng)出一個省心的、不累人的孩子,后面的教育就會事半功倍。我的體會是,三歲之前這個階段的教育重點在于,給孩子樹立行為規(guī)則、樹立父母教育的權威性、激發(fā)和保護孩子的求知欲、建立親子之間無障礙的情感溝通關系。
溺愛這個詞很有意思,溺,有“過多”的意思,同時也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溺死”。對孩子不當?shù)?、過多的愛,就是將孩子溺死在愛中。這有點駭人聽聞,卻不無道理。注意觀察一下,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不僅是因為愛,也往往是因為懶惰。教育孩子是個很費心、很累人的事情,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是做不好的。因為懶得教育,便干脆孩子想怎樣就怎樣得了,沒有沖突沒有爭吵也沒有苦口婆心,貌似和諧輕松。但是,惡果就是,孩子的問題不斷累積,直到有一天,做父母的發(fā)現(xiàn)忍無可忍,但是想教育卻已經(jīng)感到無從下手了。
北北在1歲之前,基本上還沒有暴露出什么問題,8個月開始叫爸爸、媽媽,10個月開始叫哥哥、姥姥,愛笑愛鬧活潑可愛。但是,自從學會走路之后,問題就來了。太淘了,在家里到處亂跑亂撞亂動搞破壞,更重要的是,不管我怎么叫他、怎么勸說他,他總是像沒聽見一樣,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對我愛搭不理的一意孤行。這樣一直持續(xù)到一歲半,我感到束手無策,總不能一歲多的孩子就用巴掌教訓他吧。
有一次,那個要好的漂亮女同事到我家玩,我正忙著給北北喂飯。剛吃了兩口,北北就哧溜滑下椅子,從餐桌下面鉆了出去,任我喊叫勸說也不搭理我。我只好放下碗,去把他抓回來,重新按到椅子上。吃了一會兒,他又故伎重演,逃跑了。 女同事向我傳授經(jīng)驗:給他講道理。我說他根本不聽、不搭理我。女同事說:甭管他聽不聽,你就要一個勁地講、耐心地講、娓娓動聽循循善誘地講。我說:真能管用?女同事說:管用,你這樣堅持一段時間,肯定會引起他的重視的。
于是,每當北北做了錯事,我便在他旁邊按照同事給的秘訣開始“講道理”,開篇語通常是這樣的:“北北,媽媽給你講個道理——”一開始,他還是充耳不聞,根本不搭理我。過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忽然發(fā)現(xiàn),我的開篇語剛講完,他便有了反應,抬起頭,瞪著眼睛又認真又好奇地看著我。
又過了一段時間之后,“講道理”已經(jīng)成了我們娘倆之間的功課,而且一個講得越來越從容,一個聽得越來越認真。這種溝通的良性循環(huán)建立起來之后,孩子的教育有時候會變成一件樂事。比如,當他不愛吃飯的時候,會主動要求:“媽媽,給我講個道理吧?!蔽胰滩蛔⌒α?,明白他是真的不想吃。這時候,我反而不再講道理了,因為如果孩子確實不想吃,又何必用“講道理”的辦法引導他呢?講道理是為了讓孩子明白道理,而不是為了逼孩子撒謊,把不愛吃當成愛吃。于是我問:“北北是不是真的不想吃了?”他點點頭:“嗯,我真的不餓,媽媽。”我說:“那就先不吃,玩一會餓了再吃?!彼麊枺骸皨寢屨娴牟唤o我講道理了嗎?”
我說:“現(xiàn)在是北北有道理,北北給媽媽講道理了呀。”他心滿意足,高興地玩去了。
有不少做父母的,為了孩子吃飯的事情大傷腦筋,甚至使出各種威逼利誘的方法,為了給孩子喂上一口飯滿家追著孩子跑。我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我認為孩子不想吃肯定是有原因的,或者不餓,或者對食物不滿意。吃飯,應該是一種自然的需求,怎么好強加于孩子呢?孩子一頓不吃或少吃點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等他餓了就會主動跟你要求了。應該誰求誰,關系不要顛倒啦。
在吃飯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候太過緊張,也太過一廂情愿。強加的愛,不是一種理性的、健康的愛。這跟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而望子成龍、拔苗助長,反映出的是同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