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舉世皆濁(3)

空谷幽蘭 作者:〔美〕比爾·波特


    在這段混亂的時期里,漢朝統(tǒng)治者失去了中央集權(quán),大權(quán)旁落到曹操領(lǐng)導的一伙將軍手里,地方豪強也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quán)。當時以荊州(屈原被流放前曾經(jīng)供職過的地方)為中心,就有這樣一個割據(jù)政權(quán)。公元201年,劉備為躲避曹操也逃到此處。劉備是漢室的一個遠親,他已經(jīng)招募了一批人馬,以圖恢復漢朝的統(tǒng)治。但是他還缺少一個深謀遠慮的軍師。

    當劉備聽說諸葛亮可能是這樣一位人選的時候,他決定親自去拜訪諸葛亮??墒蔷拖裼袝r候會發(fā)生的那樣,即使是作為大人物去拜訪隱士,劉備還是不得不三顧茅廬,才得到了諸葛亮的接見。當這兩個人終于會面的時候,劉備對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乞求諸葛亮結(jié)束隱居生涯,去扶助他安邦定國。諸葛亮同意了。

    在此后的歲月里,諸葛亮的所作所為,證明了他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最偉大的謀略家。有一次,他指揮一支僅兩千人的隊伍趕走了一支二十萬人的軍隊。中國人當中,很少有人沒讀過《三國演義》,很少有人不知道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的。公元234年,在西安西面終南山麓丘陵地帶的一場戰(zhàn)役中,諸葛亮因病去世。他去世的那天,一顆流星落在他的軍營附近。這顆殞石后來被人們鑲嵌在武侯祠的墻上—至今武侯祠仍在俯瞰著諸葛亮和那座流星殞落于其中的山谷。

    關(guān)于如何處理隱居和從政之間的矛盾問題,諸葛亮在去世之前,曾經(jīng)給他的兒子留下了一紙《誡子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修道者之間的主要差別就在這一點上:從政還是不從政,韜光養(yǎng)晦還是大放異彩—假定事實如馬修?阿諾德所言:“人是有光明的?!边@個差別與其說是一個哲學問題,還不如說是性格和個人感覺的問題。目標總是保持不變的:把道德原則運用到人事上去??追蜃?、屈原、伯夷和叔齊、商山四皓、張良以及諸葛亮都是這樣做的。要理解這些道德原則,一段時間的隱居生活被認為是必要的。但是有時候隱居會持續(xù)一生,不過它的目標仍然是在世間建立和諧、擴展和諧。

    隱居和從政被看做是月亮的黑暗和光明,不可分而又互補。隱士和官員常常是同一個人,只是在他生命中的不同時期,有時候是隱士,有時候是官員罷了。在中國,從來沒有體驗過精神上的寧靜和專注而專事追名逐利的官員,是不受人尊重的。中國人一直把隱士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恩人中的一個族群,因此,不管他們的修道追求看起來多么不同尋常和消極遁世,中國人都是持鼓勵的態(tài)度,而不是潑冷水。不管隱士是否走出隱居生活去從政,他們對于整個文化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是一泓泓“純粹的思考”和“純粹的生活”的源泉,遲早會找到合適的渠道,流向城市的。

    當中國第一位偉大的詩人從宮廷中被放逐出來的時候,他自沉而葬身于魚腹;中國第二位偉大的詩人陶淵明則還沒有等到任期結(jié)束,就隱居到了鄉(xiāng)下。在中國,隱士們有一種解脫自在的精神,即保持心靈、而不是身體遠離城市的塵囂。這種精神,陶淵明在他的組詩《飲酒》之五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瞥:

    結(jié)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隱士是中國保存得最好的秘密之一,他們象征著這個國家很多最神秘的東西。他們那種化機巧為無心的返樸歸真的智慧,沒有比在中國最早的隱士傳記《高士傳》的開頭部分記載得更清楚了: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 缺, 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 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心無求其故?!毖晕醋?, 缺睡寐。被衣大悅,行歌而去之,曰:

    形若槁骸,

    心若死灰,

    真其實知,

    不以故自持。

    媒媒晦晦,

    無心而不可與謀,

    彼何人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