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中尋找人生的解答
我舉一個例子,我自己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大概國中一二年級,我很苦悶。我相信凡人處在一個生理發(fā)育、轉(zhuǎn)變的時期,就是他最敏感的時候。不只是身體開始變化,聲音變粗、性征出現(xiàn),等等,更重要的是他開始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性。我想,中外古今所有的重要時刻,就在此時,也就是啟蒙時刻。
在那個時候,我感覺到身體的苦悶,卻無法解答。因為生理的苦悶引發(fā)我開始去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動物還是人?我的精神在哪里?我的精神向往和肉體的欲望沖突得很嚴重。我不知道女孩子會不會這么嚴重,以男孩子來說,包括我和我的同伴,都是非常嚴重的,那是一種來自生理上奇怪的壓力。
于是我很自然地就找上了文學。我在書店讀文學,在文學里削減了許多欲望上的苦悶,并嘗試去解答自己從何而來,要到哪里去,我是什么,這些難以解答的課題。
因為這樣,有一段時間,我原來很好的功課就耽誤了,那幾次考試的結(jié)果都非常糟。我因此被學校、被家里指責成一個壞學生、壞孩子。我想,在那一剎那之間,我是非常容易變壞的。幸好文學救了我,讓我有足夠的自信,不但沒有變壞,并且在文學中得到很多關(guān)于人生課題的解答。
同一個時間,我的同伴一頭鉆進考試里。這些同學,今天我回頭去看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們都過得不快樂。他們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學,有些也出國留學回來了,但對于感情或是婚姻各方面所發(fā)生的問題,他們都沒有辦法面對。
對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們始終沒有機會去碰觸,因為考試不會考。
我們評斷一個學生,是壞學生、壞孩子,因為他的分數(shù)不夠,可是他對人性可能已經(jīng)有很豐富的理解;我們評斷一個好學生、好孩子,也是用分數(shù),卻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對情感和倫理的種種課題。分數(shù)和人格的發(fā)展絕對是兩回事,法律系的高材生不表示不會犯罪,他可能熟背法律條文,了解各種法令,可是對于“什么叫做罪?”不一定理解。所以我們會看到“高等學府的法律系學生為了購買手機,在電梯內(nèi)搶奪女孩皮包”這樣的新聞。
自由是什么?罪是什么?為什么會為了一個小小的事情去傷害別人?我記得新聞出來時,所有的朋友都在說:“想要手機,我送他一只嘛,怎么會愚蠢到這種地步呢?”
這只是提醒我們,知識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沒有辦法轉(zhuǎn)換成智慧。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好學生、好孩子即使犯案,手法都是最笨的。他跑到PUB去,在電梯內(nèi)搶劫,當場就被PUB里的人抓到。PUB是一個龍蛇雜處的地方,那里的年輕人其實都比他聰明,比他更懂得人性上的復(fù)雜。當他忽然發(fā)現(xiàn)掉入一個自己最沒有辦法處理的世界時,已經(jīng)來不及了。
是悲劇吧!卻令人難以同情。
這個社會一直在制造這樣的一批“好學生”,他們本身也洋洋得意,因為一路走來都是被捧得高高的“資優(yōu)生”,因為他們可以考到那么好的學校、讀那么好的科系。他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有問題。
我要呼吁的是,所謂的“明星學?!睆膩頉]有給你任何保障,知識分數(shù)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別小心,因為你將來要面對的生活難題,都不在這些分數(shù)里面。